这壶茶该怎么泡?
“尽管有这么多的优势,但闽东茶叶有个最致命的‘软肋’,这就是缺乏有市场号召力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在列举了众多优势后,这位闽东茶产业的主管官员不由感叹。
就像铁观音之于安溪、龙井之于浙江杭州,这些牌子一出现,就能让人自然地与产地联系在一起,而宁德,就没有一个这样的茶叶公共品牌。
这几年,宁德市对茶产业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决策层也认识到闽东茶公共品牌缺位的严重性,决定每年从财政拨出100万元,支持业界整合重塑闽东茶叶的公共品牌。
但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原因何在?陈道兴说,一是品牌意识薄弱;二是对塑牌工作误区未解,有个别领导认为,塑牌是企业的事,政府用不着操心;三是小农经济意识影响严重,有的企业不愿意用别人的牌子。
陈道兴认为,纵观各地,茶叶的公共品牌,都是政府强力主导打造的,安溪乌龙茶打牌子时,政府在北京和香港等地推介,一次都花几百万元,以后保牌每年起码也要投入上百万元。宁德市现在每年决定拿出100万元,如果各县同心协力,再凑一点,每年有300万元做公共品牌的宣传,凭着闽东茶叶的优异品质,坚持下去,持之以恒,闽东茶是可以叫响的。闽东茶一定要走强势塑牌这条路!
武夷岩茶:中兴之路多远?
本报记者 徐树才 黄建林 通讯员 金文莲
《红楼梦》里写贾母最爱喝的“老君眉”是武夷水仙,那是武夷岩茶中的精品。
正山小种红茶是武夷岩茶一个独特的品种,它采用特殊工艺烘青焙乾,使其形、色、香、味别具一格。正山小种成了英国女王最喜欢喝的红茶;英国诗人拜伦在其长诗《唐璜》中曾深情地写道:“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但武夷茶的名气远不如武夷的山水风光。
武夷岩茶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武夷岩茶文化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这一历史名茶似乎渐渐淡去了昔日的清香,知名度和销售量远远不如其他茶类,年销售值不到全国市场的5%……
武夷岩茶之过去时:茶名远播寰宇
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碧水丹山 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晚甘侯”从此也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其加工工艺也是独门绝技。岩茶加工要求非常精致,经采、晒、捻、焙、剔等繁多的工序,这些工序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以“晚甘侯”之称闻名的武夷岩茶,自唐朝时即成为朝廷贡品,元时朝廷在武夷山创建御茶园。明末清初,武夷岩茶成为乌龙茶的始祖,开始大量出口,其中正山小种红茶还成为英国皇家的御前珍饮,茶名远播。
武夷岩茶之一般现在时:没落的贵族?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声名远扬,但这掩饰不住现实的困境与尴尬。
武夷山市茶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泽财介绍说,全市现有的茶叶加工生产企业和初制厂,大多是家庭式作坊,真正大型的龙头企业屈指可数。厂家多,但产量、质量都不高,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陈旧落后,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茶叶生产经营者,没有注重在保留原有传统特色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改良品种、改进制作工艺,制作工艺徘徊不前。
武夷岩茶名优茶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销售规模,在加工、销售上仍以杂牌大路茶居多,产品不重视包装也不重视宣传。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造成武夷岩茶销售市场自成体系,各自为阵,出现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行为时有发生,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企业自己和武夷岩茶的市场形象。
目前武夷山市虽然已涌现出“戏球牌”“武夷牌”两个省级著名商标和一批拥有南平市知名商标的厂家,但其占全市茶厂份额极小,这些名优名品茶厂在生产和销售规模上、在商标影响力等方面,与国内知名品牌、厂家存在较大差距。
武夷岩茶之现在进行时:寻找中兴之路
如何走出目前的窘境?陈泽财认为,限于生长环境、制作工艺等方面的限制,武夷岩茶必须走“先做强、再做大”之路,以质取胜,打响品牌,发展高端客户。
一要坚持依法治茶。充分发挥已取得的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志、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作用,鼓励更多的茶企业使用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志和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同时,做好武夷山大红袍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引导茶企业按标准规范茶叶的生产和制作,并建立茶叶市场质量定期检测制度,向社会公布检验结果,确保武夷岩茶质量。
二要大力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完成全市现有的茶园基础设施改造,并建立高标准茶园改造示范片10万多亩。加快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生产,严格按照国际通用的有机茶生产标准,全面加强茶叶的质量、安全、卫生管理,积极推广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0环保体系、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建设,扩大茶叶出口。
三、武夷山茶业要“长个”,宣传力度要加大。在整体宣传上,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做到一个声音说话。此外,武夷山风景旖旎,茶文化博大精深,两者之间如何实现有机对接,相互借力,收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效果,进而做大做强武夷山茶产业,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现在,“武夷山岩茶节”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花样一年比一年多,影响在不断扩大,岩茶节的拍卖会上更是高潮迭起……尽管中兴之路还有很长,但毕竟已经起步。
武夷山茶人在三棵母本“大红袍”下举行古朴的喊山“祭茶神”仪式。邱汝泉 摄
链接
安溪铁观音的传说
名茶铁观音于18世纪上半叶发源于安溪尧阳,其名由来,在当地有两种传说。
一是“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镇松二岩村),老茶农魏荫信奉观音菩萨,观音托梦让他到观音仑打石坑,在这里他发现有一株神异茶树,遂将其移植到家中一口破铁鼎里,经悉心培育、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因观音托梦所获,称之为“铁观音”。
二是“王说”:乾隆元年(1736年)春,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镇南岩村)仕人王仕让,见层石荒园间有茶树异于他种,遂移植书轩之圃,采制成品,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仕让以此茶馈赠方苞。方品其味非凡,遂转献内廷。乾隆饮后甚喜,认为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铁观音”。(李宇思 李海水 辑 )
武夷大红袍的传说
古时候,有个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了。天心庙的老方丈将其扶至庙中,从珍藏的小锡罐里抓出一撮茶叶,用滚水泡开后,让秀才喝下去。秀才见那茶叶在碗中舒张,片片绿叶红镶边,水色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一股桂花清香沁心透肺,啜了几口,立觉困病顿消。秀才连忙起身,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说:“多承老方丈见义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修整庙宇,重塑金身!”
秀才高中状元后,被皇上招为东床驸马。状元择日回天心庙还愿,问及当年用于治病的是何方仙药。方丈说那是长在九龙窠里的茶叶,状元听了,认为这是救命“神茶”,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
状元回京时,正值皇后犯病,肚疼鼓胀,食无味,寐不安。皇后饮服“神茶”后,但觉痛止胀消。皇上闻之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去九龙窠披在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茶树,年年岁岁采下茶叶,悉数进贡朝廷。从此,武夷岩茶的珍品——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徐树才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