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壶茶该怎么泡?
赖老汉种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茶,对茶树、茶园、茶事都怀有不解之情缘。他这一辈子,靠着茶叶盖了两层楼的木瓦房,靠着茶叶培养三个子女长大成人。如今,子女都出去打工,只留下他和老伴守着这片茶园。
望着眼前的茶园,赖老汉心里陡生出许多的困惑:
——村里率先致富住“洋楼”的,不是种茶的而是做生意和出外打工的;
——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跑,守在村里种茶的人,越来越少了;
——雇人采茶的工资一年比一年高,肥料也总是见涨,但采下的茶青价格却老是上不去……
无奈的事实,能不叫人困惑吗?想想100年前,福安坦洋功夫茶极盛时,单一个小小的坦洋村就有上百家中外客商开的茶行,“坦洋功夫”漂洋越海,曾是英国皇室最时髦的饮品,可如今呢?
在闽东320多万人中,有70%以上的是农民,而70%以上的农户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多人家赖以维持生计的茶叶又能带给他们多少收益呢?著名的天山绿茶原料主产地蕉城洋中镇,茶农是这样算账的:一亩茶园每年可采摘茶青10-12担,一担平均售价60-80元,每亩茶的毛收入不足1000元,扣除肥料等成本,每亩茶净收入还不到500元,辛苦一年还不如出去一个月打工赚得多!
面对这情形,闽东上百万茶农怎能不像赖老汉一样困惑呢?
一个茶企的遭遇:产品有市场但找不到厂房
在闽东,对茶既充满深情,又颇为伤感的,不仅有像赖老汉这样以种茶为生的人,还有从事茶叶加工销售的中小企业主。
福鼎市银龙茶叶有限公司老总方守龙就是这样一个伤感的茶人。
银龙公司是闽东首家同时拥有自行进出口经营权和通过国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的茶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科研设施和被茶叶界专家视为国内外最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生产的绿茶、花茶畅销国内外,被北京百年老店张一元茶叶公司指定为集茶叶拼配包装、深加工研究、特供品生产、综合开发于一体的基地。银龙公司原来是租用别人厂房生产,去年下半年,他们接到通知,银龙公司租用的厂房已改为房地产开发用地,必须搬迁。而此时,公司申请了一年多,市政府原已同意的银龙茶叶中心的企业用地,又因市里决定改变用途,致使厂房没有着落。为了盖新厂,方守龙一直在奔波。去年底,有关省领导对此事作了批示,但银龙的用地仍然得不到解决。今年到现在为止,银龙公司因为没有场地安排生产,只完成了一半的出口订单任务,企业元气大伤。
方守龙说:“当地一些政府部门对本地农字号民营企业,常常抱有一种让人难以说清的冷漠!”
银龙公司的遭遇,在闽东茶叶界并非个别现象。在福安,电机企业建设用地容易得到审批。而福安茶园面积有16万亩,居闽东各县(区)之首,但在当地,至少有3家企业申请现代化厂房建设用地,都得不到满足。
有市场的茶叶企业连用地都难以得到解决,如此境况茶叶加工业怎能发展?又怎能带动茶农增收?这现象深深伤害了茶人的心。有人分析道: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自从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农民种茶,政府无税可征,扶持茶叶企业不如扶持其他工业对财政贡献大,一些部门对此没有积极性。
一个官员的期盼:闽东茶品牌要靠强势打造
对于茶农赖老汉的困惑和茶企老板方守龙的际遇,宁德的官方人士是怎么看的呢?记者采访了宁德市茶业局局长陈道兴。
提到闽东茶的优势,陈道兴连说了六个“最”:
一是规模最大,全市茶园面积约有72万亩,占全省三分之一,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二是产量最高,闽东年产各类茶叶4.85万吨,茶叶商品产值13亿元,出口6000吨,年创汇2000万美元;
三是优良品种最多,拥有国家级良种11个,省级良种19个,在全国地级市颇为少见;
四是茶类最丰富,全国六大类茶叶中,闽东独拥有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四大类;
五是无性系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比全国平均普及率高出近70个百分点;
六是茶管理机构最全,拥有市县两级茶业管理机构,在全国独一无二;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三家的福建茶科所1935年成立于福安,福安农校是全省最早培养茶专业人才的机构,至今我省各地大多茶叶技术人员,早年都毕业于福安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