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壶茶该怎么泡?

作者: 来自:福建日报 时间:2005-09-01
分享到:

    编者按:同一首茶歌,一样的旋律,却有不同唱法,或激昂,或凝重,或忧伤;同为事茶人,这日子的滋味却大不相同,有人快乐,有人伤感,还有人困惑。虽然找不到两片叶脉一样的茶叶,但不妨相互看一看,一起想一想——

  

(题图摄影:本报记者 林熙)

安溪,因茶而变

铁观音改变了我的生活

  作为魏荫的第9代传人,13岁那年,因为家境贫寒,我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跟着大人学种茶。我虽然有志把铁观音名茶发扬光大,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茶农守着茶园过穷日子,穷到连5角钱都借不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海拔千米的西坪岐山后,我一直在想办法让茶香飘出去,让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满脑子的茶经,让我顿生灵感:不怕不懂茶,只怕茶比茶。1992年,我在安溪率先举办茶王赛,请来专家张天福、李冬水主评,引起了轰动。汕头等地客商闻讯纷纷赶来,优质茶价格比普通茶高出5倍多。茶王赛也使大家悟出只有产好茶,才能卖好价,茶农们改造茶园、提高采制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接着,我又开始打品牌。打品牌,就要创品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我经过反复试验改进,成功摸索出高温杀青、“二红八绿”的门道,使铁观音名茶风韵既传统又新潮,引导当代消费群体的口味。

  茶事得一件件地办,而且要越办越大。我除了办起数百亩绿色食品茶园基地,还投下100多万元建起铁观音名茶博物馆,以后还想把铁观音发源地旅游热线办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赏铁观音……”

  “观音造福梦成真,石头崖缝出奇茗。压苗繁殖魏荫种,铁鼎种植多用功。勤劳制作品雅韵,采制不完用不尽。红心歪尾铁观音,传遍人间好美名”。茶,不仅改变了我一个人的生活,安溪全县107万人口中,有80多万的人口从事与茶有关的行业,安溪茶叶的年交易额达40亿元。借不到5角钱的穷日子一去不返了,小轿车进茶农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感德槐东茶乡的陈家,去年就买了3部“广本”轿车。

                               魏月德 口述 李宇思 李海水 整理

我见证制茶技术的进步

  自清朝安溪人发现了铁观音品种以后,铁观音的品种选育、茶树繁殖、茶叶制作等的研究从未间断。

  我从1963年开始,就一直从事安溪茶业发展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安溪制茶技术发展的见证者。安溪茶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富民政策,其次是科技兴茶,安溪历届县领导都很重视科学种茶、科学制茶。这几年,我们开始把茶园当作“第一车间”,改造低产、低效、低质的“三低”茶园,生产有机茶和无公害茶。

  过去,茶农用手工做青、炒青、揉烘,十分辛苦,而且质量难以保证。现在,全县有50多家制茶机械加工厂。由于注重制茶工艺与设备的引进和革新,茶叶制优率由原来单纯手工制作的20%提高为75%,既保持安溪茶叶传统的韵香味,又创新出适应广大消费者需求的清香型炒制方法。

  为了改写传统的茶叶制作“看天吃饭”的历史,我们开展推广普及空调做青技术,使夏暑茶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茶叶单价提高10—20倍。

  我们还利用春、秋两季举办铁观音初制技术大赛,评选制茶能手,进行制茶技术的交流和传授,提高茶农制好茶的积极性。企业也经常开展茶叶审评和拼配技术大赛,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一起提高茶叶品质和效益。

  还有一个数字,可以看出茶乡的进步。上世纪70年代,全县只有20多位评茶员,现在,有800多名茶叶科技人员,还涌现出遍布茶乡的一大批农民评茶师。人才的培养,增强了安溪茶叶产业的发展后劲。

                     苏兴茂(安溪县茶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口述

                                            李宇思 李海水 整理

靠四个关键词做强茶业

  有两句话,可以形象地说明铁观音在安溪的发展情况,一句是“安溪人因为有了铁观音而名扬四海”,另一句是“铁观音因为选择了安溪而增光添彩”。

  茶业已成为安溪最大的传统特色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全县现在有茶园40万亩,约占全国乌龙茶种植面积的30%;年产茶叶4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茶叶生产环节产值15.3亿元,涉茶行业总产值40亿元,税收9600多万元;各类茶叶加工企业500多家。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房地产业、茶文化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可喜局面。

  发展铁观音,我们不断强调四个关键词:增加总量、提高品质、注入文化、打造品牌。

  没有量就没有规模。我们已经在8个乡镇建立10万亩集中连片的优质铁观音基地,靠科技兴茶,全面提高茶叶产量。目前,全县铁观音平均单产达100公斤以上。

  没有品质就没有市场。提高品质,要做的事很多,比如改造“三低”茶园,推广使用先进机械设备,举办技术培训班,举办初制技术大赛、拼配技术大赛等等。

  没有文化就没有名气。我们举办全国“铁观音杯”征歌大奖赛、“铁观音杯”《中华茶韵》全国摄影大赛,还投入两千多万元建设“中国茶都茶文化博览馆”,组建安溪茶艺表演队,建设茶叶大观园,多方面展示安溪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们还把“茶王赛”这一茶乡民俗活动与茶文化的传播、茶产品的展示结合起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年年举办全县性的茶王赛,不断创新茶王赛的形式,不断提升名气。

  目前,安溪铁观音在国内已形成闽南、广东、长江流域和北方四大内销市场,安溪人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办的茶店、茶庄多达4万多家,茶叶营销人员近20万人。

          陈水潮(安溪县委副书记、县茶管委主任、国家一级评茶师)口述

                                               李宇思 李海水 整理

闽东茶业:如何重塑强势?

本报记者 刘益清

一个老茶农的困惑:守着茶园不如出去打工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60多岁的老茶农赖老汉,每天早晨,有事没事都要到后山瞧瞧自家那十几亩茶园。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