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技术(三十七)
2、低产茶园的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的改造,是茶叶生产上的重要技术内容之一,必须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茶树衰老程度,造成原因,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拟订切实可行的分期、分批改造计划,以利技术改造计划的推行。
改造低产茶园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适合当前的技术措施主要是“改树”、“改土”和“改园”三项。这三项虽各有其独立的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互相促进的和互相制约的。
(1)树体改造
包括树冠更新和根系更新两部分。
①树冠更新:树冠更新的主要措施是修剪。修剪在树冠管理中,通常分为轻修剪、重修剪和台刈三种类型。依据茶树不同的衰老程度,采取不同的修剪措施。轻修剪主要用于抑制茶树枝干顶端生长势和更,新树冠上局部出现的细弱分枝。低产茶园中,还有一些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树,树龄并不大,但由于重采轻培,导致茶树矮小,产量低下,需采用重修剪改造。已严重衰老的茶树,枝干皮层灰白,分枝稀少,并出现回枯现象和枝干布满地衣苔醉,即使增施肥料,也无济于事,需进行台刈。三种不同类型茶园的具体改造方法,在修剪一章已有详细介绍。
②根系更新:研究材料证明,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关系,既是相互促进的,又是相互制约的。当地上部分枝向上或向周围增长时,地下部分枝也向下引伸并向四周扩展。吸收根系愈发达,茶叶产量也随之逐步升高。但到一定树龄之后,树冠衰老,产量下降,这是与根系的萎缩、粗根比重显著增加、有效根系大量死亡和吸收功能衰退紧密相关的。同时,与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恶化、表土冲刷、盐基流失、肥力下降也有直接的关系。
深耕不仅是一种改土措施,而且在深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断伤部分根系,这有激发新根生长的作用。根据安徽祁门茶叶研究所的试验资料,深耕两年后,未经深耕处理的其活动根系较深耕处理的接近土表3-5厘米。同时,深耕的又较未深耕的深入土层5-10厘米。深耕结合施肥,活动根系更多。茶树的枝干和根系构成植株的整体,试验资料证明,在根系更新后,再行枝干更新,比仅更新枝干的,产量提高三成以上。
根系更新的时间,一般可安排在枝干更新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在枝干更新当年的秋末茶树处于休眠期进行的。深耕的位置距根颈20厘米以外,深度40-50厘米,结合施用有机肥和磷肥效果则更好。
(2)园土改良
土壤是茶树生育吸取水分和矿物营养的源泉。茶树的根系可深入土层1米以下,支根和吸收根布满整个行间。然而最活跃和最有效的吸收根系,都分布在10-40厘米土层之内,这种自然伸长状况,只有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才能实现。
低产茶园,因种种原因,土壤通常表现为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即使增施肥料,也得不到理想效果。因此,在改树的同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就成为低产茶园改造成败的重要条件。
①砌坎保土低产茶园大多处于高山陡坡地带,丛播稀植,经多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茶根裸露,土壤疮薄,养地和用地处于严重的“入不敷出”状态。安徽黄山茶区结合森林抚育,用树枝或作物稿秆,沿等高线打桩,修成“拦泥坝”,防治水土流失;四川茶区类似的做法称作“摘盖”,就地取材,用石块、泥块或草皮砖筑梯。在筑梯的同时,还应按新茶园的要求,修建排蓄水系统,做到多余的地表水能及时排出园外,以保持梯坎的完整。在有草源的地方,割草铺园,既保土,又增肥、保温,防治杂草滋生,活化养分,提高肥力,是当今世界各茶叶生产国普遍推行的增产措施。
②深耕施肥种茶前未曾深翻,或开垦时深挖不够,或土质特别粘重的,要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以创造深厚肥沃的耕作层。这项措施在改树前进行效果更为理想,同时兼有更新根系的作用。一般深耕30厘米以上,每亩施有机质肥料5000公斤,磷肥25-40公斤。由于深耕必然会损伤根系,因此选择深耕的适应时期十分重要。一般在地上部分更新后的9至10月进行较好,此时尚有足够的地温,能促使断根愈合与新根生长。
③加培客土对土层特别浅薄,石砾多,肥力差,土壤流失严重的低产茶园,必须添加客土,培厚土层。客土应选择森林表土、塘泥、水库泥等有机质丰富的肥土为宜。同时要针对茶园土质状况,采用粘土掺沙,沙土加泥的办法,改善土壤结构。抽槽换土是湖北茶农的经验,对一部分土壤疮薄的低产茶园,在茶树行间,沿树冠垂直挖一条深40厘米、宽50厘米的沟,取出的土置于沟上熟化,新土填入沟中,实行园土逐步更换。
(3)园相改造
在低产茶园改造过程中,园相改造要纳入农业基本建设范畴,通过农、林、牧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才能实现建立最佳的茶树生态环境,提高低产茶园的改造效果。
从茶叶生产的现状来看,我国茶区在许多地方小生产的痕迹至今依然存在,因此,改变分散地块,退出间作,建立专业茶园,是改造园相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浙江等地推行“三个一批”的改造方案,收到较好的效果。其基本内容是着重改造,提高一批专业茶园;积极发展一批高标准新茶园;淘汰一批不宜种茶的平地、陡坡茶园。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发展一批是前提,利用低山、近山、缓坡集中成片,土层深厚的地带,严格掌握技术要求,开辟等高、宽幅、窄幅条式新茶园,为全面改造低产茶园,奠定增产基础。浙江镇海洪岙村是个老茶区,改造前有茶园176亩,产茶60担,亩产仅17公斤。以后,他们先抓了发展新茶园,后又抓了低产茶园改造(包括淘汰)。他们的做法是以改造为重点,制订全面规划,分批分期,先易后难,分年实施。改造的速度既要积极,又要尽可能不减少当年收益,每年改造20-30亩(占应改造茶园的11-17%),同时淘汰部分平地、洼地(积水)和陡坡茶园,退茶还林、种粮,使粮、茶、林各得其所.前后经过6年努力,初步完成了全村低产茶园的改造。这样,经10年时间,全村生产茶园面积达到近200亩,茶园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年产干茶487担,单产提高到120公斤。
衰老茶园和未老先衰的低产茶园,大多种植密度不大,茶园缺株、断行严重,要按合理密植规格补密。株行距宽窄不一的衰老茶园,补密时要考虑原有茶树的种植规格,原行距在1.5米以下的,只补株间空隙;原行距在2.5^-3米的,除株间补密外,中间应增补一行;对部分严重缺株的茶园,应使茶行尽可能改补成条列式。对于稀疏零乱、茶丛矮小、树龄衰老、缺株达60%以上的“满天星”茶园,以及极度衰老的坡地条栽茶园,可按新茶园茶行规格,重新在行间采用移栽或直播,沿等高线设置茶行。坡度超过15度的,修筑梯坎。在新茶树未投产之前,老茶树继续采摘茶叶,待新茶树养成后,再将老茶树挖除,群众称这种改造方式为“以新代旧”。
茶树属多年生作物,但其经济栽培年龄并不是无限的。茶树到达一定的年龄以后,虽然还可以通过更新措施加以复壮,但在茶树个体生命活动中,经过若干次更新之后,更新周期愈来愈短,树势恢复也愈来愈减弱。因此更新复壮也并不是无止境的.在低产茶园改造过程中,这类情况多数是在百年以上的老茶园中才会发生。对于这类茶园,就应考虑换种改植,将老茶树连根拔除,再把园中土壤经过60厘米以上深翻,或病区实行土壤消毒。消毒剂常用的有二澳乙烷(EDB)及氯化苦等。种植1-2年绿肥,然后改种新选育的茶树优良品种,使其成为彻底更新的全新茶园。
对换种改植的茶园,特别要注重园土的改良.因为茶树在一处生一长了数十年,土壤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化”现象严重,诸如茶树根系分泌有害物质的积累;土壤微粒因雨水淋溶而下沉,有效土层内不透水层的形成;长期施用生理酸性肥料,盐基流失,酸性太强;土壤营养元素贫乏、失调,特别是茶树需要的微量元索奇缺;园土微生物区系变化,有害病原体增多等。这类茶园在园土改造时,必须十分注意清除残根,实行深翻,并增施有机肥料。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曾对一块原有基础不好,茶树早衰严重的茶园实行了换种改植,他们在挖除原有老茶树后,清理了残根,土壤深翻80厘米,并选用新育成的龙井43号品种,采用低位定型修剪措施,六年生茶树树高就达84厘米,树幅80一90厘米,覆盖度达82%,每平方尺采摘点密度达328个,亩产干茶199公斤,较改植前亩产125公斤增长59%,10年后亩产315公斤,较改植前增长1.5倍以上。至今己逾18个年头,茶叶产量仍然稳定在亩产400公斤左右,处全国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