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技术(三十六)

作者: 来自: 时间:2005-07-05
分享到:

    (一)低产茶园改造

    在我国现有茶园中,约有40%左右是50年代以前遗留下来的。这部分茶园分布面广,零星分散,有的在深山狭谷,种在30度以上的陡坡上,也有的生长在地坎边,行株距极不一致,水土流失严重。50年代以后,一部分新建茶园因择地不当,管理不善,茶树生机衰退,产量低下;也有部分茶园,建园较早,已超过有效经济年限(25-30年),产量开始下降。为了有利于集约化经营,便于科学管理,保持水土,创造较好的小气候环境,实现高产优质,对这类茶园必须进行改造。对深山老林中坡度过大的茶园,要退茶造林;缺株严重、零星分散的,根据农业生产的整体规划,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茶则茶,不要片面强调茶园集中成片。茶园通过改造后,不仅能充分发挥

土地利用的潜力,而且便于茶园培育管理,以期达到变低产为高产,实现茶园平衡增产的目的。

    1、茶园低产的原因

    茶园低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由几个主要因素综合造成,例如树龄、品种、种植密度、园地条件、管理方法等等。在一般情况下,低产茶园中,既有树龄问题,也有品种上的原因,或是管理不当等问题。

    (1)树势衰老

    低产茶园一般是树势衰弱,育芽能力低下。概括起来可分为老茶园与未老先衰两个类型:

    老茶园:这类茶园,一般树龄较大。有的茶树经多年采摘与修剪,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育芽能力显著减弱,叶面积变小,叶片变薄,对夹叶增多,产量锐减,也有的因长期“留顶养标”采摘,茶树枝条徒长而分枝稀少,无法形成采摘面;还有的因未经修剪,任其自然生长,部分枝条枯老死亡,地面根颈处又长出新枝,形成“二层楼”式树冠。这几类茶树的共同特点是地上部骨干枝衰老或枯干,枝干寄生地衣苔鲜等植物,根颈处长出许多地蒸枝或根颈枝。随着地上部分衰老,地下部分也开始衰退,表现为输导根的比重增大,吸收根大量死亡,根系的分布范围日益缩少,并在根颈基部形成新的根群。尽管加强肥培管理,精心采摘,但在衰老的骨干枝上的侧枝育芽能力仍显著减弱,生长势差,正常芽叶少,对夹叶大量增多,开花结实率提高,茶树叶片的代谢水平下降,生命活动逐年减退。

    未老先衰茶园:60年代以后种植的一些茶园,集中成片,树龄不大,但由于选地不当,种植不合理重采轻培或病虫危害,茶园土壤痔薄,水土流失,缺株断行,茶蓬矮小,树势未老先衰,生产力也同样低下.

    (2)品种混杂

    现有低产茶园中,品种杂乱是带有普遍性的。在茶树群体中,不同个体间的生长差异十分明显,如以龙井群体品种中新育成的龙井43号为例,7足龄的平均亩产高达350公斤,比当地一般龙井种平均单产150公斤,增加一倍以上。一般而论,在同一个群体中不良个体占的比例越大,对产量的影响也愈大。常见的“瓜子叶”、“不知春”,就是指叶子特别小,发芽很迟的品种类型,这些品种单产很低。因此在改造低产茶园时,就应淘汰这些低劣类型茶树和不良品种,更换成育芽力强、纯度较高的新品种茶树。

    (3)土壤痔薄,茶树营养不良

    我国现有茶园大都建立在丘陵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肥培水平较低。个别地区,因地下水位过高、排水不良或因种植年限较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茶树营养不良。据调查,现有低产茶园,土壤瘠薄是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种植前茶园未经深翻,茶树扎根不深,根系分布很浅,因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二是土壤管理不善,施肥水平较低,加之茶园坡度较大,种植方式不合理,茶园缺乏合理的排蓄水系统,水土冲刷严重,造成土壤贫痔,茶树生长不良。

    (4)群体结构不合理

    在现有低产茶园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群体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老茶园中,茶树零星分散,缺株断行严重,行株距不一,一般丛距1一2*2—3米,有的甚至更大,光能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也有的茶园每丛的株数很多,实践证明,灌木型茶树,每穴种植以2-3株的最好。但在未老先衰的茶园中,有部分每穴5—6株或10多株不等的。每穴株数过多,第1-2年外表长势虽好,但随着树龄增大,由于每个单株营养面积过小,以致枝条细弱,生根不良。在老茶园和未老先衰茶园中,两者营养面积虽不相同,但其树冠覆盖度小是其共同点。茶叶产量的高低,与单位面积内种植密度、株数有密切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茶园覆盖度的大小。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