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模式”揭秘
五问孙利育
孙利育,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现任新昌县农业局茶叶站站长,全国农村优秀人才。
问:近年来,新昌在发展茶叶生产方面,动了许多脑筋,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人将新昌的这些做法和经验概括为“新昌模式”。请问“新昌模式”的本质是什么?
答:“新昌模式”的本质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政府尽力作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设公用品牌,惠及千万茶农。
问:据了解,浙江许多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茶叶生产,将茶叶列为当地主导的农业产业,从财政上加以大力扶持,这种普遍的做法和经验,为何恰恰在新昌成为一种模式,被业界广泛关注?
答:新昌是一个传统的产茶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和嵊州、上虞一起,被列为全国三大珠茶生产基地。境内青山连绵,绿水环拥,产茶条件得天独厚。因此,要在茶叶品质上从大众化向名优化转变,在茶类创新上进行突破,比起其他地方来,具有更好的条件。此为地利。
九十年代开始,新昌茶叶生产果断转型,从圆到扁,走上了名优之路,抢占了先机,此后一路领先,终成气候。此为天时。
这些年来,新昌几任领导埋头抓茶叶,从没间断过。不仅财政上予以大力扶持,而且在原产地保护、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标准制定上动了许多脑筋,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浙江省农业厅、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单位领导与专家情系新昌,精心呵护大佛龙井品牌。此为人和。
应该说,“新昌模式”的形成,是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问:“新昌模式”形成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答:是对中国特色农业生产特殊规律的科学把握。当前,我们的农业生产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抗风险能力低,效益差。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应该从组织上解决农业生产的分散问题,从资金上解决农业生产的投入问题,从市场营销上解决农业生产的卖难问题。
问:“新昌模式”的做法是否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
答:否。中国社会的发展,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过渡到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不遵循客观规律的急躁和盲动,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流,市场需要规范,市场需要计划,市场需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农业,这样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的产业,我们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产业的现状,必须有所作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政府只是在农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去创造一个农业发展的良好的平台。
问:“模式”是具有推广价值的,“新昌模式”的推广在多大层面上具有意义,或者说,在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答: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采取何种模式发展,应视当地的客观条件和具体情况,也就是因地制宜。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只要有利于茶叶生产发展,不管何种模式,都可以积极尝试。推广“新昌模式”,要注意因地制宜,注意产业基础,注意产业发展环境,还要注意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如标准的制定、质量的保证、市场的开拓等。只要有一个问题疏漏,整个产业的大厦就会轰然倒塌。
“大佛龙井”新动向新春到了,向来善出新招、善出奇招的“大佛龙井”有什么计划,有什么动作?春节前,笔者前往新昌,一探究竟。
据了解,2005年,在“中国名茶之乡”新昌,有两大龙头将要昂首现身。一大龙头是茶叶市场。新昌原有“浙东名茶市场”,交易旺盛,但是,周边茶农仍然源源不断涌来,市场已经超负荷运行,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建设新市场,新昌已经酝酿多年;另一大龙头是即将挂牌的“大佛龙井”茶叶集团。
启动建设50家龙井集中加工企业。在市场内,政府将推出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对“大佛龙井”实行严格的标准管理,同时,从政策上对这批企业予以扶持。新昌希望通过此举,用2到3年的时间,提高“大佛龙井”的标准化程度。
与此同时,100家“大佛龙井”专卖店将现身大江南北。新昌规定,加盟专卖的,不仅不要交加盟费,还可获得每家3万元的补贴。但是,店名、店面的设计装潢都要统一,还要接受新昌名茶协会的质量抽查。专卖店的出现,预示着新昌从原来的抓茶叶基地建设,已转入抓市场建设。
品牌建设,一直是新昌茶叶发展的重头戏。2004年,新昌已出台一个“大佛龙井”品牌管理意见,并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今后,“大佛”将分成三级,要打“大佛”的牌子,必须有名茶协会的授权,要符合“大佛”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将被清除出“大佛”的行列,只能叫做“龙井茶”。
另悉,一本阐释“大佛龙井”品牌文化的专著《大佛龙井香天下》即将出版。以大佛龙井开采仪式、大佛龙井茶机械加工大赛、“双十佳”表彰大会、大佛龙井茶商座谈会为主要内容的“大佛龙井质量宣传周”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外婆坑村的变迁白云深处有茶村。从新昌县城出发,在山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新昌、东阳、嵊州、磐安四地交界处———新昌县镜屏乡外婆坑村。这里曾是当年绍兴市有名的贫困村,如今村民们靠发展名优茶走上了致富路。
外婆坑村,四面环山,既偏又小。1990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92元,一年之中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仅82户的小村却有38位“光棍”,娶不到媳妇。村民们由此编了一首打油诗: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姑娘。
面对外面红红火火的新世界,村民们是又着急又无奈。外婆坑村既无交通之便利,又无资源之优势,全村270多口人只有耕地27亩,惟一的收入就是珠茶。但茶叶面积少、价格低,珠茶的全部年收入也仅仅2万元,只能勉强混个半饱。
新上任的村支书林金仁原来是个箍桶匠,常在外面跑,知道杭州西湖龙井的价格很高,在市场上很畅销。面对珠茶市场形势日下,乡里正在办如何炒制龙井茶的培训班,何不把茶叶从“圆”变到“扁”?
把圆茶变成扁茶,许多村民都想不通:刚长出来的茶芽就掐了,能卖得出去吗?为了转变村民长期固有的观念,乡政府对每斤鲜叶补助0.5元,比加工好的每斤珠茶还高出0.40元,让村民们吃了定心丸。
这一年,外婆坑村当年收入就比生产珠茶时高出了20%左右,第一次尝到了“圆改扁”的甜头。
外婆坑村种茶、产茶历史较长,但由于珠茶不景气,96亩茶园不仅品种单一,而且都是低产老茶园。1991年,村支书林金仁个人垫付1万多元,从外地引进了无性系“迎霜”茶苗,免费给村民种植,由于无性系茶苗发芽早、根系浅,很适合当地栽种,极受大家欢迎,当年就扩种了100亩新茶园。
到目前,外婆坑村已有茶园面积800多亩,无性系良种化率达到100%,其中可采摘面积500多亩,已成为新昌县高档“大佛龙井”茶的生产基地。
名茶把小山村融入了大市场。2002年,新昌县内的第一个村级茶叶合作社在外婆坑村成立,原来受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发展制约,如今成了发展有机茶的天然优势。为此,合作社立了“三道村规”:一是严禁用人工合成的化肥、除草剂等,违者罚款300至1000元;二是收缴全村56只喷雾器,由村里统一组织人员给各家打生物农药;三是禁止拖拉机等运输工具给村民偷运化肥农药。
据村支书说,到现在为止,村里还没有人违反这个土规定,因为大伙都不想砸了大佛龙井的品牌,不想砸了外婆坑村的品牌。由此,这里的名茶很受经营户喜欢,每年开春,就被上门采购的经营户抢购一空。
至2004年底,全村年名茶收入已突破100万元,占到农民收入的90%以上,许多茶农由此在城里购了房、安了家,成为远近闻名的名茶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