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调控下一步是防反弹 货币政策作用有限

作者:祝宝良 来自:证券时报 时间:2004-06-22
分享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回落,实际投资增速降至10%左右;市场物价涨势减弱;银行信贷有所控制;国民经济基本回落到正常水平。但温家宝总理在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仍然强调,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继续严格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加强土地管理,宏观调控工作不可放松。

  为什么在经济较快回落的同时,仍强调不放松宏观调控的力度?这要从我国遏制投资过快增长采取的调控政策及其作用的角度分析。

  2002年底启动的本轮经济扩张带有明显的投资主导性特征。投资增长过快引发了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以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为遏制投资过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货币政策,央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以及再贷款浮息制度;二是行政、法律政策,央行对金融机构实行窗口指导,限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贷款;银监会严查过热行业、地区的贷款,全面清理金融机构对在建、拟建项目已发放或已承诺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的使用;国家发改委2003年底下发布关于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投资的意见;国土资源部实行土地部门省以下垂直领导,严格土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法和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等。

  国家采取这些措施,意图是通过控制信贷、管住土地、卡住项目达到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而不伤及消费需求。但事与愿违,今年1-2月份,投资不但不降反而超常规增长。3月份后,国家加大了行政性遏制投资的力度,派工作组督察投资项目情况,严肃处理江苏铁本事件,对所有在建、拟建、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到5月份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新开工项目大幅度减少。因此,可以断言从政策执行的效果看,货币政策效果不大,行政、法律措施作用明显。

  实际上,宏观经济理论早已告诉我们,在开放经济中实行固定汇率体制,货币政策对抑制投资增长没有作用,这是因为紧缩货币供给将提升利率水平,吸引外资流入,为维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从而使紧缩货币供给的做法失效。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央行不能有效控制外资流入的情况下,不论使用何种货币政策工具,其政策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从两次提高准备金率的效果看也证明货币政策效应不高。去年9月21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点,影响的资金是1500亿元,但去年10-12月外汇储备投放增加的货币达到4566亿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银根的影响与储备增加所投放的人民币比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今年4月25日,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应该锁定1100亿人民币基础货币,并通过货币乘数减少约5000亿人民币贷款规模,从而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但实际上,4月份的货币供应量仍保持较高增速。5月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减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得到控制导致信贷规模减少以及央行和银监会通过窗口指导、信贷使用监管等行政手段控制。

  在货币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动用行政手段,而且行政措施作用明显。我国的投资过热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财政分灶吃饭和以经济增长作为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指标下,地方政府只关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关注自身的政绩,利益驱动的结果政府主导投资不可避免。全国范围的城建热、房地产热、汽车热、钢铁热等的背后,都能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的影子,地方政府是这些产业投资的始作俑者,江苏铁本事件就是典型例证。

  地方政府行政性主导的投资项目往往具有非理性投资行为,市场调节和货币政策对抑制此类投资效果不理想,运用控制贷款规模、控制新开工项目、控制土地征用、控制优惠价格、清理拟在建项目、严肃处理投资过程中的违规责任人等行政手段就是必要的。行政措施易于操作、见效快,对抑制行政性投资过热效果十分明显。但行政手段一旦放松,已经停工的项目就会开工,投资有可能出现反弹。这就要求进一步落实好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强土地管理和信贷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货币政策的作用。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