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尺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2)
作者: 来自: 时间:2004-12-22
三、茶尺蠖的防治技术
20世纪70—80年代以化学防治为主,90年代侧重综合防治,目前大多注重综防。
1.农业防治 王勇等(1991年)研究了不同颜色彩纸在室内、野外对茶尺蠖幼虫的诱集以及彩纸与茶树共存时对茶尺蠖的竞争诱集。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纸对茶尺蠖1龄幼虫有不同的诱集率,柠檬黄色纸诱引力最大,土黄、黄绿色纸次之。柠檬黄、土黄、黄绿色纸与茶树竞争诱集时,彩纸比寄主植物诱引力大。吕文明等(1990年)比较了来自苏、浙、皖、滇、川等省55个茶树品种对茶尺蠖的抗性,没有发现有对该虫产生绝对抗性(o级)的品种,抗性较强(1级)的11个品种,是漱口茶、平利茶、贵州大牛皮、大方贡茶、兰山苦茶、碧云、麻姑茶、九龙茶、贵州红尖茶、灵县苦茶和茴香茶,表现敏感性(4级)的有金匙、玉兰和云尖3个品种。
2.化学防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筛选防治茶尺蠖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这方面国内有大量的文献报道(陈雪芬等,1993、1997年;周小毛等,1999年;倪老虎,1998年;程观泰等,1996年;彭少春等,1999年;阚李斌等,2001年;戴轩,1994年;孙全基等,2001年;刘国华等,2001年;杨辅安等,1998年;刘双娣,1999年;戴轩,1997年)。筛选出了一批低毒高效适合在茶树上使用的化学农药,如联苯菊酯、灭扫利、巴丹和除虫脲等。
3.生物防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茶尺蠖的生物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①基本查明了茶尺蠖的重要天敌资源(侯建文等,1988年;胡萃等,1993年)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结构、培养繁殖方法。茶尺蠖天敌有50余种,其中寄生性天敌10种,捕食性天敌37种以上,病原性天敌4种。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n sp.)占寄生性天敌总数95%左右,是控制茶尺蠖1~2代种群密度十分有效的寄生性天敌。蜘蛛占捕食性天敌总数的59.4%,是制约茶尺蠖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潘亚飞等(1996年)研究了斜纹猫蛛(OxyopesSertatus L Koch)对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功能反应呈Holling型反应。②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生产上进行了大规模应用。赵怀字等(1986、1992年)对茶尺蠖NPV的血清学进行了研究,认为此病毒有很高的专一性。采用显微技术对茶尺蠖NPV的精细结构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结构。胡萃等(1987、1988、1990、1999年)对茶尺蠖NPV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包括环境对NPV毒力的影响、温度对病毒增殖的影响、NPV增殖技术、抗紫外射线病毒剂型的研制、NPV蛋白基因核苷酸序等。殷坤山等(1988、2000年)研究了茶尺蠖NPV的生产技术,研制了茶尺蠖NPV系列产品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应用,1999~2000年应用面积达3万亩,田间防治效果在90%1~9,上。
4.综合防治 陈志宏等(1991年)认为茶尺蠖等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方法为:①加强预测预报;②加强农业防治;③人工捕杀;④优选生物农药;⑤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刘金根(1998年)提出,皖南茶区茶尺蠖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其中农业防治可采用引种抗虫性品种、采用深耕灭蛹、及时采摘降低幼虫基数等。夏英三(1999年)提出了山东茶区茶尺蠖综防措施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有机结合,重视天敌,如鸟类、螳螂和蜘蛛等的保护。殷坤山等(1996年)、熊兴平等(1997年)报道应用有效积温法建立茶尺蠖的发生期数学预测模型,经对浙江杭州、安吉两地34代次茶尺蠖防治适期进行了田间验证和预测,符合率为94%。并建立了茶尺蠖的发生量预测模型,经在浙江杭州和安吉42代次的验证,确定化防与否的符合率在80%以上。同时,根据茶尺蠖发生的不同代别、茶叶价格、农药、用工、施药器械等因素建立了茶尺蠖的动态防治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害虫虫情监测预测为前提,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优化使用化学农药的茶尺蠖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建立了茶尺蠖综合防治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不同生态区(浙江、江苏等省)进行了规模化大范围的应用,取得较大的成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四、展 望
茶尺蠖的防治技术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该虫屡屡成灾,近年来的为害仍较严重,笔者认为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
1.茶尺蠖的田间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技术 防治与否和采取什么防治方法取决于田间害虫发生数量是否超过防治指标。种群数量预测的准确性对茶尺蠖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获得的茶尺蠖的种群数量预测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才能大范围、大规模地应用。
2.研制适合在高温季节使用的病毒制剂茶尺蠖NPV制剂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田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但由于茶尺蠖第3、第4代发生在高温季节,种群发生高峰期易暴发成灾,加上发育历期短,茶尺蠖NPV制剂杀虫效果并不理想。研制高效、具有快速杀虫效果的NPV制剂就显得非常迫切。
3.研制高效实用的性引诱剂和诱抗剂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如何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是防治茶树病虫害的主要宗旨,因此,寻找新的茶尺蠖防治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已分离鉴定出茶尺蠖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应进一步研究微量的增效成分,研制具有活性的性引诱剂。同时,应重点研究诱导茶树产生拒食性的诱抗剂,为茶尺蠖的防治开拓出新的途径。
4.综合防治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智能化信息技术在茶树害虫防治上的应用技术,组建茶尺蠖等害虫的实用性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及基于网络化、智能化的茶树害虫管理专家信息系统,将茶树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与电脑农业相结合,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茶叶生产上的应用。
20世纪70—80年代以化学防治为主,90年代侧重综合防治,目前大多注重综防。
1.农业防治 王勇等(1991年)研究了不同颜色彩纸在室内、野外对茶尺蠖幼虫的诱集以及彩纸与茶树共存时对茶尺蠖的竞争诱集。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纸对茶尺蠖1龄幼虫有不同的诱集率,柠檬黄色纸诱引力最大,土黄、黄绿色纸次之。柠檬黄、土黄、黄绿色纸与茶树竞争诱集时,彩纸比寄主植物诱引力大。吕文明等(1990年)比较了来自苏、浙、皖、滇、川等省55个茶树品种对茶尺蠖的抗性,没有发现有对该虫产生绝对抗性(o级)的品种,抗性较强(1级)的11个品种,是漱口茶、平利茶、贵州大牛皮、大方贡茶、兰山苦茶、碧云、麻姑茶、九龙茶、贵州红尖茶、灵县苦茶和茴香茶,表现敏感性(4级)的有金匙、玉兰和云尖3个品种。
2.化学防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筛选防治茶尺蠖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这方面国内有大量的文献报道(陈雪芬等,1993、1997年;周小毛等,1999年;倪老虎,1998年;程观泰等,1996年;彭少春等,1999年;阚李斌等,2001年;戴轩,1994年;孙全基等,2001年;刘国华等,2001年;杨辅安等,1998年;刘双娣,1999年;戴轩,1997年)。筛选出了一批低毒高效适合在茶树上使用的化学农药,如联苯菊酯、灭扫利、巴丹和除虫脲等。
3.生物防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茶尺蠖的生物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①基本查明了茶尺蠖的重要天敌资源(侯建文等,1988年;胡萃等,1993年)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结构、培养繁殖方法。茶尺蠖天敌有50余种,其中寄生性天敌10种,捕食性天敌37种以上,病原性天敌4种。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n sp.)占寄生性天敌总数95%左右,是控制茶尺蠖1~2代种群密度十分有效的寄生性天敌。蜘蛛占捕食性天敌总数的59.4%,是制约茶尺蠖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潘亚飞等(1996年)研究了斜纹猫蛛(OxyopesSertatus L Koch)对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功能反应呈Holling型反应。②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生产上进行了大规模应用。赵怀字等(1986、1992年)对茶尺蠖NPV的血清学进行了研究,认为此病毒有很高的专一性。采用显微技术对茶尺蠖NPV的精细结构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结构。胡萃等(1987、1988、1990、1999年)对茶尺蠖NPV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包括环境对NPV毒力的影响、温度对病毒增殖的影响、NPV增殖技术、抗紫外射线病毒剂型的研制、NPV蛋白基因核苷酸序等。殷坤山等(1988、2000年)研究了茶尺蠖NPV的生产技术,研制了茶尺蠖NPV系列产品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应用,1999~2000年应用面积达3万亩,田间防治效果在90%1~9,上。
4.综合防治 陈志宏等(1991年)认为茶尺蠖等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方法为:①加强预测预报;②加强农业防治;③人工捕杀;④优选生物农药;⑤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刘金根(1998年)提出,皖南茶区茶尺蠖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其中农业防治可采用引种抗虫性品种、采用深耕灭蛹、及时采摘降低幼虫基数等。夏英三(1999年)提出了山东茶区茶尺蠖综防措施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有机结合,重视天敌,如鸟类、螳螂和蜘蛛等的保护。殷坤山等(1996年)、熊兴平等(1997年)报道应用有效积温法建立茶尺蠖的发生期数学预测模型,经对浙江杭州、安吉两地34代次茶尺蠖防治适期进行了田间验证和预测,符合率为94%。并建立了茶尺蠖的发生量预测模型,经在浙江杭州和安吉42代次的验证,确定化防与否的符合率在80%以上。同时,根据茶尺蠖发生的不同代别、茶叶价格、农药、用工、施药器械等因素建立了茶尺蠖的动态防治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害虫虫情监测预测为前提,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优化使用化学农药的茶尺蠖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建立了茶尺蠖综合防治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不同生态区(浙江、江苏等省)进行了规模化大范围的应用,取得较大的成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四、展 望
茶尺蠖的防治技术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该虫屡屡成灾,近年来的为害仍较严重,笔者认为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
1.茶尺蠖的田间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技术 防治与否和采取什么防治方法取决于田间害虫发生数量是否超过防治指标。种群数量预测的准确性对茶尺蠖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获得的茶尺蠖的种群数量预测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才能大范围、大规模地应用。
2.研制适合在高温季节使用的病毒制剂茶尺蠖NPV制剂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田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但由于茶尺蠖第3、第4代发生在高温季节,种群发生高峰期易暴发成灾,加上发育历期短,茶尺蠖NPV制剂杀虫效果并不理想。研制高效、具有快速杀虫效果的NPV制剂就显得非常迫切。
3.研制高效实用的性引诱剂和诱抗剂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如何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是防治茶树病虫害的主要宗旨,因此,寻找新的茶尺蠖防治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已分离鉴定出茶尺蠖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应进一步研究微量的增效成分,研制具有活性的性引诱剂。同时,应重点研究诱导茶树产生拒食性的诱抗剂,为茶尺蠖的防治开拓出新的途径。
4.综合防治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智能化信息技术在茶树害虫防治上的应用技术,组建茶尺蠖等害虫的实用性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及基于网络化、智能化的茶树害虫管理专家信息系统,将茶树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与电脑农业相结合,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茶叶生产上的应用。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