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华文化标签
茶,中国南方之嘉木。
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那时,茶是药物,也是祭品,还是菜食。千百年来,在历代茶人的努力和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下,茶,这株飘落凡间的灵草,由神圣的祭品转化为日常的饮料,由神农的解毒之药变为大众的杯茗,由贵族的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之一。茶走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一切犹如天意。
巴蜀被认为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华阳国志·巴志》:“武王既克殷,爵之以子……茶皆纳贡之。”武王伐纣时,茶被作为贡品进献周武王。春秋战国时期,秦人的金戈铁马攻破了蜀地的层峦叠嶂,秦兵们惊奇地发现了这种可煎煮饮用的灵草。于是,茶裹在秦兵们的战利品中,走出四川盆地。西汉时期,三名四川大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均对茶做过记录。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扬雄《方言》说“蜀西南人谓茶为蔎”。此后,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传到京都长安,传到北方,沿水路传到长江中下游。
“茶至唐方兴”,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也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陆羽的《茶经》甫一问世,便将茶文化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费时三十年写出《茶经》三卷,洋洋洒洒七千多字从茶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介绍,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着巨大贡献。也是在这时,茶与“禅”“道”相结合,衍生出“禅茶”、“道茶”,源远流长。宋代,成都昭觉寺圆悟祖师手书的“茶禅一味”,更是东渡扶桑,在邻国日本发扬光大,至今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神奇产物,茶在历朝历代的外交和贸易往来中也十分自然地成为了主角。阿拉伯商人购买丝绸的同时,也带回了茶叶,并将它们运往波斯;1607年,第一箱茶叶运抵阿姆斯特丹,成为荷兰最时髦的饮料;1618年,中国外交官赠送沙皇几箱茶叶,使斯拉夫族也成为嗜好饮茶的民族;1636年,茶光临法国;1650年,茶来到英国……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出嫁英国,成为英国第一位饮茶皇后,饮茶遂风靡英国。
茶马古道,一条“茶马互市”的贸易通道也应运而生。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雅安“边茶”入藏便从这里开始,在莽莽险峻的山崖水畔,全靠人背马驮。从茶传入藏区算起,有一千多年的岁月,背夫们背上几百斤重的“茶包子”,日复一日,一步一挪,用血肉之躯来丈量横断山脉的艰苦卓绝。这条久远、神秘的古道,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边茶”文化。
“煮”、“煎”、“点”、“泡”,是从先秦至今中国人饮茶方法的演变,而在制茶、茶道、茶艺等各个方面,中华民族也在不断地孕育和创新。千百年来,茶在智慧的中华民族手中数度演变,已成为中华民族无可替代的文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