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茶业"茶"翅难飞 有好茶有技术却经济效益低下
中国茶叶网china-tea.org编者注:茶产业遭遇发展瓶颈,受我国的产业发展的长期思维影响较大,茶企及商家要有现代化经营意识,品牌化经营,进行产业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向前迈进。
4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隆重祭祀古茶树,并通过采茶舞等富有当地茶文化特色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这是首届政府层面举办的“龙脊古茶树祭祀大典”,也是桂林少见的以茶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其背景,是茶叶种植在龙胜乃至全桂林悄然扩张,成为一股越来越重要的农业经济力量。而主办方更希望通过类似的活动,加强本地茶叶的影响力,以摆脱茶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困境。
从茶商到主管政府官员都相信,桂林茶业的潜在价值与目前市场地位极不匹配。那么,桂林茶业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困局?记者进行了调查。
茶业的尴尬
与热热闹闹的庆典相比,今年的茶叶价格依然没能让当地茶农欣喜。
22日,龙脊镇古壮寨村。像很多村民一样,潘纯祖还没有详细算过今年自家种茶的收益。“今年干茶的价格涨了一点,每斤40来块钱。”在潘纯祖看来,与费工费时的种植、采摘比起来,这样的价格并没有吸引力。3年前,潘纯祖砍了两亩已经长成的茶园,改种了多年才能成材的杉树。至今,他也没有为这个决定懊悔。
与古壮寨比起来,距龙胜县城80公里的平等镇昌背村是全县知名的产茶大村。
2008年,村支书兰基调带领村民砍掉山上的杉树,栽下茶苗。如今,村里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470亩,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八成以上的村民成为茶农。但年人均2400元左右的茶叶种植收益,显然未能让这位带头人满意。
就在几天前,兰基调和村民拉着刚采下的谷雨茶到邻近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市场交易时发现,当地今年干茶价格每斤只有50元,比去年滑落了10元。
“价格一波动,最吃亏的是我们,钱却一直都让别人赚去了。”让兰基调心里酸楚的是经销商们透露的信息,他们的茶叶大多被当成原料茶卖到福建、浙江等地的名茶产区,再转到市场时,身价甚至飙升十倍以上。
“去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三四千亩,年产值只有600万元左右。”低下的经济效益,让主管茶业发展的县科技局局长石怀忠开始思索龙胜茶业的出路。
这种窘况,也困扰着桂林很多茶叶种植区域。
恭城瑶族自治县农业局副局长黄艳芳告诉记者,该县茶叶种植面积有五六千亩,主要分布在莲花、栗木等乡镇,这几年干茶价格维持在每斤25元至30元区间。
低价抑制了种植户的积极性。恭城镇古城村村民何忠艺告诉记者,曾经遍布田间的古茶树,很多被砍掉换成果树。
“荔浦、平乐、全州等县近些年茶叶种植规模也在慢慢增长,但大多卖不上价,效益不好。”广西茶叶协会副秘书长黄荣雄说,除了作为原料茶流入名茶产区,另一部分则进入本地茶企的加工车间,然后直接面对消费者。
而本地加工的茶叶,境遇也不容乐观。
记者走访市区多家茶叶销售门店,金骏眉、祁门红茶、铁观音、普洱等外地名茶占据了大多数柜台。本地茶叶品牌虽然不少,但大多被摆在不显眼的位置,礼盒装价格主要集中在50元至200元区间。多位茶叶经销商分析,在桂林茶叶市场,本地茶销量只占到两成左右,且集中在中低端。“前几年正在势头上的平乐石崖茶也推出六七百元一斤的茶品,冲击中高端市场,但卖不动。”一位店老板说。
仅龙胜各族自治县就有包括初制所在内的13家茶企。但因为本地茶叶经济效益低下,桂林众多茶企规模普遍较小。“全桂林年产值能超过500万的,屈指可数。”黄荣雄说。
桂林的好茶
与这一窘迫现实不协调的是,“桂林出好茶”早已成为业内共识。
“就茶叶的种植适应性来说,桂林与区内其他城市相比,气候、土壤等都有绝对的优势。桂林的纬度与主产乌龙茶的台湾相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曾任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的林朝赐说。
以龙胜为例,全县380万亩土地的土壤以黄土壤为主,PH值在4.5-6.5之间,符合茶叶“喜酸怕碱”的生长特性。更得天独厚的是,桂林有着大面积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区,云雾缭绕。“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桂林就是出好茶的地方。”桂林的国家高级评茶师李依宸说,以茶叶品种福云6号为例,龙胜种出来的产品品质就优于三江。
实际上,有着适合茶叶种植环境的桂林,历史上也不缺名茶。
“历史上,兴安的六洞茶,荔浦的婆村茶,曾经都有不小的影响力。”黄荣雄说。
产于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黄腊岭一带的六洞茶以其色翠、香浓、味醇而著称。其在清朝时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的历史,至今仍为当地村民津津乐道。清代道光年间广西著名诗人彭昱尧曾写下一首《六洞茶》称颂,“始安产茶自六洞,质粗味厚冲而夷……破除烦渴功等耳,肯与蒙顶争珍奇。”
据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县内曾家家户户种大叶茶,“龙脊则采嫩芽经炒、蒸、晒制后,方保存使用,其品质独异。早在清乾隆年间,即被定为贡品。”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的茶叶,曾是优秀茶品的标签。今天很多耳熟能详的中国名茶,都曾有着这一特殊身份。
贡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地方官吏往往以贡品征收为名,对茶农进行价格剥削。位于龙胜梯田景区的古壮寨,村内一块立于乾隆五十七年的古碑反映着那段历史。这块高1.7米、被村民称为“廉政碑”的石碑上刻着当时桂林府颁布的约束法令,“采卖茶叶,应照例选差亲信家丁赴各墟场照城里时价公平采买,毋得任听书差发价向乡民勒买,以致短价累民。”
历经200多年的石刻文字至今依然可辨,而当年的茶树也有许多留存至今,成为古茶树。“这些古茶树茶叶制成的红茶,汤色红亮,花果香浓郁,香而不艳,滋味甘醇。”国家高级评茶师李依宸说,只要善加选育,龙脊茶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市场依然富有竞争力。
虽然这些古茶树茶叶底子好,但茶农最初的生产加工工艺普遍落后。在江底乡长田村,茶农采摘茶叶后只能用柴火烘烤。“这让茶叶有股烟熏味,不符合市场需求。”在李依宸看来,并不是说桂林缺少处理茶叶的技术,而是因为经济效益低下,导致人们在采用先进工艺方面缺乏兴趣,而工艺落后又影响茶叶品质,导致好茶如今卖出“白菜价”。
错失的机会
恶性循环的症结,在于桂林茶没能在市场上闯出品牌影响力。而这与历史上桂林闭塞的地理位置和中国茶业传播发展路径有关。
被许多茶业研究者接受的一种观点是,在六朝以前,中国茶业兴起于巴蜀。秦汉一统后,随着需求市场的壮大,茶业重心开始沿着长江向水运交通更为便利的东南部转移。入清后,在茶叶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海运便利的江、浙、闽茶业发展迅速。
“历史上,桂林地处西南,远离茶叶核心产区,本地茶很难走出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影响力。”在黄荣雄看来,更令人惋惜的是,桂林茶业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错失了一次走向全国的机会。
在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桂林一直是广西茶叶主产区。茶叶种植面积大幅扩张,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荔浦县志显示,1965年该县茶园只有540亩,13年后扩张到1万亩。1963年,该县茶叶出口5.15吨,仅3年后,这一数字增至110.5吨。
“上世纪80年代,全州、荔浦都是万亩茶园县,这在当时的中国也屈指可数。”黄荣雄说,这无疑为今后茶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对于后来茶业发展,荔浦县志只有简短一句,“1981年后,茶叶分户管理,部分农户毁茶种果。”
“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当时桂林每个茶叶种植区域。”黄荣雄说,其原因是当时桂林没有与茶叶产量相匹配的茶叶初制厂。
“比如荔浦县有万亩茶园,竟然连一个茶叶初制厂也没有。在统购统销时,茶农并不愁销路,市场一旦放开,问题就出现了,茶叶没人收。”黄荣雄说,这导致桂林茶叶种植面积锐减,曾经拥有万亩茶园的全州县,至今茶叶种植面积也只有一两千亩。
这一转折,让桂林失去了抢占国内茶叶市场的黄金期。同时期,福建安溪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等茶品迅速扩张,大大开拓了自己的市场空间。
崛起的机遇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桂林茶从此只能“甘于寂寞”。茶商和地方产业主管官员都相信,曾与桂林茶有着类似境遇,而在近几年飞速崛起的梧州六堡茶就是近在身边的榜样。
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名优茶崛起之时,梧州六堡茶也陷入市场低谷。梧州的茶园种植面积一度萎缩至不到500亩,年产量仅200余吨。产业链的顶端也孱弱不堪,至2002年,六堡茶生产企业仅存两家,产量不足1000吨,产值不到2000万元。
2009年,梧州推出《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开始统筹、扶持六堡茶的产业发展。2011年,六堡茶历经波折后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随之确立标准化的种植、生产流程。很多媒体认为,这是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节点,使得茶园基地建设和加工工艺得到空前的发展。
2010年,广西春茶节在梧州开幕,得到近水楼台便利的六堡茶自然成为了这次博览交易会的主角。在产业各环节逐渐巩固增强的同时,六堡茶积极抓住各类展示平台进行营销,短短几年间捧回60多个茶博会奖项。
不可否认,梧州六堡茶的崛起借助了普洱茶(两者同为黑茶)火爆营销的东风,但也正是上下齐心协力,才抓住了这个机遇。如今梧州六堡茶,成为黑茶家族不可忽视的成员。2012年,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杂志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网联合课题组对国内9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进行了评估。其中,梧州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为8.79亿元,名列黑茶类第二位。而梧州六堡茶2013年产值已近10亿元。
与之相比,桂林不缺适宜的种植环境,不缺好茶。目前,区内唯一一家省级应用型茶叶研究机构——— 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就在桂林市区。其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在育种、栽培、加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40项各级科技成果,选育出了5个国家级良种和1个自治区级良种。
而曾经牵绊桂林茶走向全国的交通地理条件,也随着这座旅游城市的兴起转化成了无可比拟的优势。2013年,桂林接待游客3584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94万人次。在黄荣雄看来,这庞大的数字就是推动桂林茶走出去的基础。
“哪怕只是通过导游解说词加以宣传,桂林茶的传播速度就难以估量。”黄荣雄说,在营销的同时,桂林更需强化自己的茶产业实力,提升规模和品质,而这需要一个全盘的统筹和扶持。
4月22日,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一条“新农户种一亩茶园,政府补助一千元”的横幅拉在路边。2013年,在一些茶企开始借助桂林山水运作桂林茶的同时,龙胜各族自治县政府首次确立茶叶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保护古茶树,新建改造茶园,建设加工厂,万事开头难,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一个个去解决。”但石怀忠相信,通过各级政府、茶农、茶商的努力,桂林茶将如桂林旅游一样,在国内外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
用历史文化塑造桂林茶叶的品牌形象
陆汝安
游览武夷山,导游多半会告诉你峭壁上三株大红袍的传说,说这三株古老茶树的红芽叶为古代皇上所赐大红袍染红,故有此名。故事当然是编的,但大红袍悠久的历史积淀,却就此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到杭州旅游的游客,则可以有机会和龙井村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合影。传说,杭州龙井茶治好了太后的病,乾隆皇帝遂将这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翻阅中国名茶的历史,你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传说和典故。名茶之为名茶,除了品质确有独到之处外,其漫长的历史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构成其历史积淀的,除了正史,还有野史、典故、传说。大量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构成了名茶品牌文化的重要底蕴和魅力,反之,一个名茶的背后,一定会有大量的典故作为支撑。
不仅茶如此,很多产品其实都如此,品牌的魅力离不开历史和文化,少了历史和文化,品牌的魅力就大打折扣。比如葡萄酒,我们知道葡萄酒产地分旧世界和新世界,新西兰等新世界产地的一些葡萄酒的品质,其实也不亚于法国等旧世界产地,但无论如何就是卖不出顶尖价格,因为消费者喝葡萄酒不光讲口感,还要讲品牌历史和品牌文化所带来的尊荣感,而这正是新世界产地葡萄酒的劣势。
而茶这种类同于葡萄酒的产品,同样非常讲究品牌历史和品牌文化。口味再好的茶叶,如果没有历史和文化支撑,也很难得到消费者认可。如果把龙井、大红袍这些名茶列为旧世界,那么桂林茶叶差不多相当于新世界。某种意义上,品种优良的桂林茶叶当下的发展之困,症结正在于历史和文化的缺失。因此,桂林茶叶要想进入名茶之列,除了要进一步提升品质,恐怕还得想办法把故事讲好,用历史和文化的衣装,塑造出品牌的形象。
桂林茶叶不是没有历史,石崖茶也好,六洞茶也好,龙脊茶也好,只要深挖,一定会找到历史的脉络。桂林茶叶其实也完全可以讲好故事,以桂林如此优美的山水资源,如此宜人的人居环境,以及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积淀,适当包装和推介,桂林茶叶的审美体系完全可以建立起来,桂林茶叶的历史文化气质完全可以塑造起来。
当然,把故事讲好不那么容易。因为,要让消费者认知、认可乃至喜爱,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各方共同进行不懈的努力和创新,这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再者,任何一个名茶品牌形象的建立,背后必须还要有品种、培育、加工、销售等整个产业链的支撑,任何一个环节把控不好,都会影响到品牌形象,都会影响到故事的效果,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一个需要齐心协力投入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