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纳溪:小小茶叶撑起大产业

作者:金其云 冯儒平 李川南 来自:蜀南在线 时间:2014-03-10
分享到:

中国茶叶网china-tea.org编者注:设立发展目标,多措施并行,产业转型升级,品牌化经营,促进茶产业健康向前迈进。

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紧紧围绕“百亿茶产业” 发展目标,强力推进“中国特早茶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特早茶标准化基地21 万亩,投产面积13万亩,年产茶叶6850余吨,综合产值15亿元。特早茶产业已成为该区农民增收、农业转型的特色支柱产业。

2013年,纳溪区完善和调整“13431”发展战略,提出做强做大100亿茶产业发展目标,制定了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全区茶叶投产面积达到30万亩,茶叶综合产值实现100亿元”的目标。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群发展”的原则。纳溪区以产业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护国、天仙、白节、大渡口等镇为重点,选用乌牛早、平阳特早等无性系良种茶树品种,整体推进特早茶基地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全省第二大有机茶基地1个,核心区面积2000亩,辐射面积1万亩;建成无公害茶基地4个,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4个。同时,纳溪区结合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整体布局,积极整合农业、国土、水利等项目,强力推进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依法流转土地,集中成片新发展特早茶,全力推进茶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

建机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引智助力发展特早茶产业,是纳溪区落实“三个三”要求的生动实践。2012年,纳溪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纳溪特早茶产业发展迈入一个崭新阶段。

纳溪区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依托专业合作社对示范区进行全程服务,实行“五统一”管理,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进专业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为特早茶产业基地的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构建“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工作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和茶叶加工种植能手,完善了“区、镇、村”三级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了特早茶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每年设立400万元的特早茶产业专项发展基金,集中用于特早茶产业的基地建设和品牌打造。同时,对发展茶产业的农户,区上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进一步提高茶农种茶积极性,扩大茶叶种植规模。

同时,纳溪区加大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培育,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茶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扶强 “纳溪特早茶”、“瀚源”、“凤羽”等龙头企业。通过“专合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等模式,为茶农提供生产指导、市场营销信息,组织鲜叶销售,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区共组建了茶叶专业农民合作社9个,茶农近20万人,茶叶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

创品牌三产联动效应凸显

品牌是效应,也是生产力。纳溪区立足 “全球同纬度最早”优势,做响做优做亮“特早茶”品牌。

纳溪区坚持“宣传统一,行业规范,运作有序”的原则,充分发挥品牌资源优势,为“特早茶”搭建良好的宣传和交流平台。 2011年12月“纳溪特早茶”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12年8月,纳溪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特早茶之乡”。该区通过举办华夏特早茶节、 “中国·四川首届茶叶开采活动周”等系列活动,弘扬纳溪早茶文化,提高纳溪特早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瀚源有机茶”、 纳溪特早茶“早春二月”分别荣获第五届“中茶杯”特等奖、2012中国 (四川) 首届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和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会金奖。

同时,纳溪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挖掘农业文化内涵,突出农业“生产、生态、休闲”功能,努力实现三产联动。目前,天仙茶溪谷、护国梅岭茶庄等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产业示范园已初显效应,在提升纳溪旅游知名度的同时,实现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