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黔茶 整装出山

作者:杨朝伟 来自:贵州日报 时间:2014-12-06
分享到:

正视“黔茶”差距

1915年,都匀毛尖茶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大奖,一度让人扬眉吐气,引以为豪。然而,一百多年前旧金山耀眼的光环并没有给“黔茶”带来应有的市场价值。找准“黔茶”差距,以都匀毛尖与安溪铁观音相比较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是品牌效应差距。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都匀毛尖位列“中国十大名茶”第八把交椅。但此后我们把奖牌证书束之高阁,而川、滇、苏、浙、闽等地茶产业突飞猛进,如今,原先的“九弟”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已达56亿元,上升到第二位;而都匀毛尖品牌价值仅13.78亿元,下滑到二十四位。

二是产品品质差距。

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我省茶产业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都匀毛尖有生产企业360家,现行标准是2009年制定的,以手工制作为主,导致各家产品品质存在较大差异。而安溪铁观音的八马集团是全国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茶加工企业,并建立了一整套原产地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二十四定律”。

三是产品开发差距。

长期以来,我省靠绿茶独闯天下,且长期跟风“礼品茶”高端市场,以致高不成低不就。都匀毛尖目前仍以春茶为主。而安溪茶农和茶商及时根据市场需要创制出清香型铁观音,很快风靡海内外。

四是市场开拓差距。

我省茶产业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都匀毛尖销售网点仅2092个,专卖店仅255个,且多数在本州内,基本属于自产自销。而安溪建有18万平方米的茶叶交易市场,铁观音销售网点达3万多家,遍布全国各地,已延伸到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五是宣传包装差距。

都匀毛尖宣传包装、文化建设长期跟不上。而安溪则构建了一整套铁观音茶文化体系,全民懂茶识茶,弘扬茶道。

“黔茶”发展优势

但是,也必须看到贵州茶的明显优势,一是规模优势。2013年,我省茶园面积已经过600万亩,跃居全国第1位,今年茶园面积将突破700万亩,奠定了“黔茶”军团坚实的规模化产业发展基础。二是生态优势。我省山青水秀,是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无污染、多云雾”条件的原生态茶区、茶叶最适生区。且土壤多为酸性黄壤,肥力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富含硒、锌、锶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非常适宜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优质产品的形成。三是错峰优势。我省典型的亚热带气候,不仅茶叶采摘期长(一般可达7个月),而且茶园的开园时间正好处于四川、云南和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之间,恰好填补季节空缺。四是人文优势。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黔茶”作出极高评价:“(茶)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味极佳。”毛尖也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有明崇祯皇帝命名“鱼钩茶”,1915年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大奖,及至开国领袖毛主席亲自命名“都匀毛尖茶”等。五是机遇优势。茶产业较发达的江、浙、闽等省份受到适宜区等条件的限制,发展步伐放缓,而西部大开发、国发2号文件等,给茶叶最适生区的我省承接“东茶西移”带来了绝佳机遇。

对“黔茶”整装出山的思考

(一)基本出路

在基本完成种植规模后,应转入品牌打造、主体培育、市场营销、精深加工、文化建设上来,走适合时代发展、顺应市场需求的精品和大众路线相结合的新路子,规模做大、总量做多、精品做精,迅速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改变唯“绿”是举的思维定势,以“三绿一红”为重点,红、青、白、黄、黑、花茶并举。

突出生态。

生态是我省最大的卖点。从茶园抓起,新建茶园要高起点科学规划,统一种植优良茶树品种,建设标准化茶园。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以“三绿一红”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建立起一整套切实可行、质量可控、监督有效、管理到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好生态、健康文章。

品牌兴业。

当前,我省明确以“三绿一红”为主打品牌,整合资源,符合实际。各地务必统一思想,顾全大局,整合资源,培育打造核心品牌。如都匀毛尖,要逐步做成涵盖整个黔南州乃至周边适宜地区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方面既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更需要区域内的各地、各企业忍住“分娩前的阵痛”,懂得取舍,抱团以形成强大合力。

文化靓业。

应借鉴苏、浙、闽等地的成功经验,迅速组织专业人士、专业公司,围绕茶历史渊源、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冲泡品饮、保健功效、历史故事等系统地挖掘整理一套涵盖领袖文化、贡茶文化、佛茶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的特色茶文化,策划一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推广方案。

(二)推动“黔茶”整装出山的措施

注重政府主导,千方百计强力推动。要成立专门的宏观调控的茶业管理职能部门,统一协调管理全省茶叶规划、生产、加工、销售、科研等环节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关键要以抓工业化、城镇化的铁腕抓好抓实茶产业发展,加强跟踪督导落实。在宣传包装、组织推介上借鉴“多彩贵州”的成功做法,由省统一规划实施,推动促进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

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优势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和扩张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创新“黔茶”发展新模式。努力吸引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人才投入“黔茶”的发展中来,吸收民间资本参与茶产业发展。

创新营销方式,着力拓展市场空间。要加快建设“黔茶”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加快“黔茶云”工程建设,推进“黔茶”电商全网覆盖,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特大城市开设“黔茶”旗舰店等。

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茶园产出效益。扶持一批茶叶精深加工企业,规划建设一批“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园”。加大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力度,加大茶食品、茶饮品、茶用品、茶药品研发力度。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