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茶,明珠再雕琢
从小众到大众,从默默无闻到令人念念不忘,时光积淀着水仙茶成长的力量。茶农苦耕,茶商用心,让水仙茶——福建乌龙茶里的这颗明珠,馨香更浓、光彩更亮。
从三毛到七毛
国庆长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休闲度假的日子,但对于福建省闽东北经济协作办综合处处长、福建水仙茶品牌战略联盟主席杨廷生而言,却把假期献给了水仙茶。而他心甘情愿。这位被外人称“杨水仙”的茶人,退休后,集中精力推介水仙茶,十几年来,见证了水仙茶一步步的声名鹊起。
“水仙茶市场上发生的变化,从刚刚结束的茶展上就能看出些来。”十一前夕,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上,杨廷生及其水仙茶推介团队,迎来了令人欣慰的大丰收。他们从福建带过来的一批水仙茶产品,不仅在茶展第二天就销售一空,就连原本为工作人员准备的十几泡茶,也被一位茶友买走了。茶友的“热情”,让杨廷生及其团队深受鼓舞。
为此,他们又在十一期间,马不停蹄地到河北唐山继续推介,“虽然那里的市场相较于北京还有些差距,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在茶展上结识了多位真正会喝水仙茶的人,这就是好势头。”
杨廷生介绍,近些年,水仙茶的大陆市场不断扩大,由原有的福建本土消费,周边的广州、潮汕地区等固定市场,逐步拓展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新领域。而水仙茶市场版图的扩大,也为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从武夷山茶叶局了解到,今年水仙茶茶苗已被卖到了七毛钱,比原来贵了三四毛。“你可别小看这几毛钱的增长,正是这些实惠给了茶农更多的信心,进一步促进了水仙茶产量的增长。”他笑着说。
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百丈岩茶叶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邱玉旺就是受益人之一,他坚持种植和推广水仙茶二十余年,欣喜于水仙茶的增势。“今年一斤茶青的价格,由原来的两三元涨到了八元。建瓯很多农民看到了水仙茶的好势头,也加入到了水仙茶农的行列中。福建水仙茶种植面积在20万亩左右,建瓯就占了近一半。”
在采访中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电话采访杨廷生时,他正在输液,就是一手打着针,一手拿着电话侃侃而谈,结果,越说越激动。连身边的护士也“看不下去”了,及时上前劝他放下电话,否则针头有可能从手上掉下来。杨廷生笑着说:“你看,我对水仙茶的热爱,是疾病也阻挡不了的。”
生态种植新探索
为了促进水仙茶的增产提质,福建的建瓯、漳平、建阳、武夷山、永春等水仙茶种植地区,都在不断地进行生态种植的新探索。
漳平市走在探索的前列。“现在在我们的原生态茶园,茶树不施用化肥,只需要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栽苗时,在苗根沾上特别研制的复合微生物溶液。在生产过程中,也是运用生物多样性原理来避免病虫害,通过套种檀香、马缨丹等植物来防虫驱虫,规避了原来靠喷洒农药这种方式。”漳平市大用公司的一位原生态茶园技术人员介绍。不仅如此,今年漳平市也开始了生态有机茶加工厂的建设,预计其投产以后,将大幅提高漳平水仙茶的品质,辐射带动该市5万亩水仙茶园迈上更高的种植加工水准,壮大漳平水仙茶产业。
“目前,漳平市组建了水仙茶合作社,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逐步推广生态种植技术,茶叶产量增加,品质提高,为其他水仙茶产地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杨廷生说。
闽派水仙抱团发展
在全国各大茶展上,水仙茶的身影多是以“闽派水仙”的抱团形式出现,其实,闽派水仙根据区域的不同也有所区分。
杨廷生介绍,在闽北,水仙茶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建溪流域广大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环境不同,又出现以地域之分的“岩水仙”、“洲水仙”、“外山水仙”,以山场之分的“高山水仙”、“平地水仙”等。闽南水仙主要包含永春、漳平等地。
“二者在制作工艺上基本一致,最大的不同是发酵度的不同。”杨廷生说,闽北水仙属于重发酵,一般是高于50%的发酵度,而闽南的水仙则是轻度发酵,一般在30%~40%左右,这就导致二者香气、外形有所不同。其实,闽北水仙与闽南水仙有着一定的渊源。以永春水仙为例,其水仙茶树引自闽北,其制法也是沿袭闽北。所以,早期的闽南水仙外形条索状,发酵度与火功也较高。后来则吸取安溪铁观音制法,融闽北闽南两地制法为一炉,形成了闽南水仙工艺。用这种方法制出来的水仙,外形则是呈弯曲状,是典型的“蜻蜓头,青蛙腿”,干茶色泽墨绿,较为粗壮。
“水仙茶是一旦喝进去、喝懂了,便很难出来。”在邱玉旺看来,水仙茶的滋味很像米汤,汤味醇厚,是能够让大多数人喜爱的大众茶,亟待更多人挖掘它的魅力。
杨廷生说,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喜欢水仙茶,目前,福建水仙茶品牌战略联盟已经决定在2015年元旦,继2014年元旦水仙茶推介会之后,继续到北京推介水仙茶,不断加大力度、扩大领域,让水仙茶真正成为人人爱喝的大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