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产茶的城市也飘香
日前,浦东大道泰和茶馆里走进了一大批人,他们上至七老八十,下至十岁孩童,来的事情都是同一件——茶艺表演。上海市茶叶学会举办的老年、中青年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表演以及茶文化普及演讲,让人深感茶文化已经在一个不产茶的城市里生根、发芽、壮大。
30年人均喝茶增10倍
1983年,上海市茶叶学会成立,那时,上海人年均喝茶量,只是今天的十分之一,而全市的知名茶馆只有湖心亭一家,茶艺、茶文化,更是从来没听说过。80年代中后期,洋饮料大量涌入,年轻人喜欢喝茶的更少了。当时,上海某报记者在茶产区采访,发现那里的茶树正在大量被砍伐当柴烧,见状后,记者回沪与市茶叶学会联络商量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由此,上海举办了两届茶文化研讨会,沪上第一支茶艺队也应运而生。这是上海第一次把喝茶提到了文化高度。各地茶商也闻风而动,通过茶文化来营销推广当地的名茶,豫园的九曲桥广场成为上海最早的广场茶文化发祥地。而后,上海市茶叶学会等开始举办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一晃至今,已成功办了20届。
不产茶的城市办了茶圣纪念馆
一个不产茶的城市,并不妨碍它对于茶文化的推广力度。吴觉农先生是中国当代茶圣,上海市茶叶学会在北京、杭州和绍兴等地支持下,经由学会顾问、著名茶人许四海慷慨提供场地,创办了“吴觉农纪念馆”,8年来举办了20项重大活动,享誉全国茶界。上海世博会期间,市茶叶学会组织了世博十大名茶评选活动,为中国茶叶走向世界创造了好机会。同时,许四海精心创作了18把一套的上海世博会纪念壶,得到了世博会组委会的好评。
从根本不知道茶艺是什么,到如今每年人均饮茶1200克,上海的茶文化不断发展,如今,本市少儿茶艺的参与者已有数十万人,参加茶业职业培训的已达六七千人次。从30年前上海仅有一家茶楼,到如今3000多家各类茶馆,全国百家茶馆评选中,上海入选了十多家,且各具特色。
老牌的湖心亭茶楼已开始品牌扩张,将在多家酒店开设分店; 泰和茶馆主人侯又郡,喜欢收藏古玩,她把茶馆打扮得古色古香,犹如进入一家古董艺术馆,有些老家具还是从马未都手里得来的;雅趣茶道中和堂是沪上最早的杭式茶馆,也是上海市曲艺家协会的活动基地和相声俱乐部。上海的茶馆独具特色,让这座城市也平添了一种魅力。
学茶艺,改变人生
茶文化改变了城市的气质,也改变了个人的命运。
知青子女孙凤,高中毕业后来到上海读计算机网络专业,身为女孩子,她感觉自己学得很累,未来前景也十分迷茫。后来,听说上海市茶叶学会和上海市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茶艺师培训,大学生可以免费学习,孙凤就去报了名。越学,孙凤越觉得自己喜欢上了这一行,从初级、中级到高级,孙凤一路学下来,还在一家茶叶店里找到了工作。远在外地的父母不乐意了。本来女儿学个网络专业毕业后至少可以做个网管,现在好了,当营业员了。但孙凤却渐渐领略到了茶文化的妙处和对生活的实际意义。有在沪的日本人请她去当茶艺家教,一堂课300块。在一次茶艺比赛中,孙凤脱颖而出,茶叶学会的老师便将她推荐到上海茶叶公司担任茶艺师。至此,父母终于不再担心了。孙凤在长期的茶艺学习中不断尝试新的领域,她为了增强茶艺的表演性,特地到北京去学习长嘴壶表演,虽然一开始手臂疼得不行,但她终于坚持了下来。如今,28岁的孙凤还在进一步攻读茶叶技师职称,业余上街,有了点钱,就会买一套自己喜欢的茶具,父母感叹,茶文化真的改变了女儿的人生。
1993年,在光明中学读初中的黄薇参加了少年宫的茶艺兴趣班,别人学了一个学期后转向,她却爱上了茶艺,继续学下去。少年宫推出了小茶人茶艺馆,让孩子们自己办茶馆,黄薇担任了副经理,每个月还有800块工资拿。到了上海大学历史系,黄薇参加新生表演时,别人唱歌跳舞,她却一袭旗袍表演茶道,惊艳全场。她便在学校里办了茶艺社团,搞活动时她还拉来了某减肥茶赞助。研究生毕业论文,黄薇写的也是“宋代文人茶道的研究”。毕业后求职,上海图书馆看到她的茶艺特长后录用了她到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工作,在上图,黄薇也成立了茶叶社团,用茶艺引来同好,加强人际交流。茶艺,成了黄薇的一种个人标识。
弄堂里,居民自己开社交茶室
茶是中国人的社交方式之一,这一点,在临汾路街道的一个弄堂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2005年,一位叫倪焕凤的茶叶学会理事退休后来到临汾街道居委会,问能不能在老年活动室里举办茶文化活动,于是保德路425弄里便开出了一个“草木人茶室”。茶具是居民自己带来,每周活动两次,茶叶知识讲解、冲泡演示、交流,春天还组织社区邻里一起去产地和茶城品茶、买茶,后来,连茶商都来参加社区茶文化节呢。现在,连居委会干部也讲得出中国各种茶的道道,一些老人不再给小孩喝饮料,引导孩子们喝茶,此举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街坊邻里以茶为纽带形成了一个社交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