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叶入台记

作者:王盼琛 陈月芬 来自:东南早报 时间:2010-04-19
分享到:

引上千株铁观音茶苗到台湾

■提要

100多年前,不少安溪人到台湾谋发展,他们将茶叶卖到台湾,还带去了铁观音茶苗和制茶技艺,为两岸茶缘交流及台湾茶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不久前举行的闽南文化节上,安溪中国茶都举行铁观音历史图片展,张乃妙、谢冰等代表人物在闽台茶缘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传奇经历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张乃妙将铁观音茶苗引入台湾种植,开创了台湾木栅铁观音的辉煌;而谢冰则是安溪“白毛猴”茶创始人,将铁观音与白毛猴远销海外,成为当时的大茶商。

安溪铁观音名扬于世,台湾也有“木栅铁观音”,并且在台湾茶界占有重要一席。要探讨两地铁观音间的渊源,就无法绕开张乃妙——这个出生在安溪,声名远扬台湾的“唐山茶师”。

张乃妙祖籍有两种说法

在安溪县文管会副主任黄迥然先生帮助下,我们收集到了一些关于张乃妙的资料:张乃妙,生于1875年,卒于1954年,台湾茶师,曾两次将铁观音茶苗带到台湾栽种。不过,在介绍其祖籍地时,相关资料说法不一,有称其是安溪县大坪乡萍州村人,也有称系大坪福美村。他究竟出生在哪个村?日前,记者前往大坪乡一探究竟。

在大坪,很多人都知道张乃妙。据该乡党政办主任陈双清说,乡里的宣传资料中就有关于张乃妙的介绍。

“张乃妙在我们族谱中位于第二十五世。”听说张乃妙被说成福美村人,萍州村张氏宗亲会常务理事张子良对此予以否认,并拿出族谱证实张乃妙就是他们这一支张姓房亲。

“福美村人都姓高,张乃妙不可能是那个村的。”不过,张子良事后向宗亲的一些年事较高的顾问求证,听说解放前的萍州、福美两地实际二合一,估计这也是为何有两个不同版本说法的缘由。

大坪乡退休干部、萍州村张氏宗亲会顾问张火弹则介绍说,萍州村还有张乃妙的祖厝。

张乃妙随继父“过台湾”

张子良介绍,100多年前,张乃妙的18个兄弟(包括表亲、堂亲),除1人留在萍州村外,其他人都“过台湾”到了海峡对岸。目前,留在萍州与张乃妙比较亲近的还有一个堂侄。

“100多年前,这里往台湾谋生的人很多。”张子良介绍说,萍州地处高山,当时的条件相对恶劣,生活辛苦,所以当时的人们都到台湾谋生去了。

张火弹提供给了我们一册资料,内有张乃妙之子张贵富撰文披露的其父的一些身世:张乃妙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幼年失怙(失去父亲),过继给一位“唐山茶师”。大约120年前,这位“茶师”听说台湾茶园多,但制茶技艺不怎么样,于是从厦门购买船票,只身一人闯台湾。他经过一番考察,选定台湾新店大崎脚的鸡心尖山麓开拓他理想中的茶园,经过十多年拓展,终于制作出好茶。后来,这位唐山茶师有了思乡之心,收拾起多年打拼挣到的2000银元返回家安享晚年。而张乃妙跟随继父学习十多年,有了一定技术,他在继父返乡后,到台湾的樟湖山独立开发茶园,栽植茶树,创立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1916年,台湾劝业共进会组织“初制包种茶品评”,张乃妙以其制作的包种茶参加品评。他制作的包种茶以质优味佳荣获当时特等“金牌赏”。

分两次引入1012株茶苗到台湾

台湾有一个张乃妙茶师纪念馆,以此铭记他从安溪引入铁观音,在台湾开创“木栅铁观音”的功绩。

台湾出版的《中国茶道》(吴振铎/著)记载称:台湾的铁观音由茶师张乃妙兄弟于百年前自安溪引进,在木栅种植,并采用铁观音的茶青及安溪制茶法制造,所以一般都称此茶为木栅铁观音。

《安溪县志》(新版)记载:安溪人到台湾除了开垦水田外,也开垦大量坡地,并从故乡带去茶苗栽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木栅茶叶公司提倡,本地一些乡民凑出路费和购买铁观音茶苗钱,推派大坪人张乃妙兄弟回安溪故土买去12株铁观音茶苗,在木栅种植发展……

尽管说法有些差异,但可以肯定铁观音茶苗是由张乃妙引入台湾,首次12株也应该得到肯定。

后来,张乃妙又一次引入了1000株铁观音茶苗到台湾。张贵富在文章还提到了其父的这段经历:张乃妙被受聘为台北巡回茶师,他后来赴福建武夷山、安溪,购买了安溪铁观音茶苗千株。张乃妙此次到安溪,同行的还有一位返乡探亲的张乃乾(也有资料称两人系兄弟关系),但是,张乃乾不幸患病亡故在返回台湾的途中。张乃妙当时带着茶苗先通关,然后再找到人将张乃乾背出来,这样才免去了因为传染病的嫌疑,连带这些茶苗也遭焚毁的可能。张乃妙随后将带回的一部分铁观音茶苗分给其他茶农栽种。

茶1937年冬天,张乃妙再次单独返回安溪祖籍地,与当地父老乡亲品茗闲话茶道、茶趣以及如何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等话题,他还多次与一些制茶师傅切磋交流,从而捕捉到了铁观音的制作精髓。

祖厝尚存 村民不时祭拜

张子良说,由于时间久远,加上知情老人大多去世,萍州当地没有流传下更多有关张乃妙的经历和故事,有关他在台湾的事情也主要通过书籍资料获悉的。在当地村民心目中,张乃妙确实是一个传奇,大家也为有这样一个同乡而感到自豪。如今,张乃妙在萍州的两处祖厝也成为村民祭拜先人的地方。

在张子良和其他几名村民带领下,我们在萍州村田地角落见识了张乃妙的这两处祖厝,两地有些距离,其中一处地面建筑几乎被毁,只有一间矮小没有四壁的小屋子,屋子地面插有香烛等,一段残墙和地基在野草中隐约可辨。另一处祖厝正面看上去还较完整,墙体由石头垒砌而成,由于年代久远,青石已泛黄。进入正门,我们注意到,原来这也是一幢无法再居住的屋子,仅存的一间正房也是当地房亲后来翻修过的,这里也有香烛等供品。张子良说,张乃妙最早回乡就住在现已倒塌的第一处祖厝,后来才盖了第二处房子。

“你帮我们拍几张照片吧。”张子良说,萍州村风光无限美,当年,张乃妙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六七名张氏房亲一边说着,一边在张乃妙祖厝门站成一排合影留念。

时近黄昏,迎着斜阳,门前一树梨花热烈绽放,芬芳满园。

谢冰:茶行杂役变身台南大茶商

谢冰本是安溪金谷镇一普通茶农,不甘于清贫的他通过艰苦奋斗,与兄长首创“白毛猴”药茶,通过往来台湾,转卖到东南亚和美国,成为家财万贯的大茶商。

百年印章见证一段辉煌

“这是从我们祖上谢冰手上传下来的。”日前,在金谷镇金山村,谢海滨向记者展示了两枚印章,一枚为“铁观音”、一枚为“登科书”。印章材质似为桃木,历经百年沧桑,外表红漆已呈斑驳。

谢海滨是谢冰的六世孙。据其介绍,100多年前,谢冰逝世时遗留下多枚印章,包括“白毛猴”、“铁观音”、“仁记芳圃”、“登科书”等,遗憾的是,目前仅剩下现在这两枚了。这些印章见证了谢冰在事业上的辉煌,“仁记芳圃”、“登科书”是他拥有的两家商行,而“白毛猴”(茶)和“铁观音”等则是其当年在台湾经营的货品。

家庭贫困入茶行当杂役

据族谱介绍,谢冰系清末人,出生在金谷镇金山村,他有兄弟三人,由于父亲早逝,家中日子难度,母亲周氏带他们兄弟俩到厦门谋生,哥哥谢驾到富人家当奴仆,谢冰进入一家由南安人叶先生开的茶行当杂役,老三谢奇年幼,给他人割草喂马。

谢冰聪敏好学,在茶行掌握了茶叶销售的各种门径。他认为铁观音是安溪所产,老板不过抓住商机发了大财,难道自己作为安溪人就不能靠此发家?他将这个想法与母亲及兄长谢驾进行了沟通,一家人决定返回安溪经营茶叶生意。

谢冰与谢驾初步分工,谢驾做茶,谢冰贩运铁观音到台南销售。兄弟俩还雇人在老家对面的石竹岩开垦茶园,培植了一种茶树。几年后,他们成功制作出了一种与铁观音不一样的茶叶——“白毛猴”,并因此发家致富。

谢氏兄弟自创“白毛猴”

“白毛猴”究竟是一种什么茶,让谢冰兄弟由此发达?

记者多方探寻,发现当地已多年不做这种茶了。金山村谢氏理事会顾问谢金安今年已有70多岁,他说,他四五十年前曾喝过。

谢金安介绍说,白毛猴其实是一种药茶,不同于铁观音。这种茶因茶叶条索粗壮卷曲、披覆白毫,形似毛猴,故取名“白毛猴”。谢氏兄弟对“白毛猴”的独特茶性进行深加工,即通过发酵窨制,成为一种既保健又能治病的特殊药茶。此类药茶据说可治疗各种疾病,连青茶叶也有药用功效,颇受东南亚、日本及欧美等国客商喜欢,美其名为“安溪药茶”。

敲钟遥控山上雇工做茶

“石竹山上现在还有‘白毛猴’茶树。”站在祖厝前,谢海滨遥指对面苍翠的山顶说,那里正是当年开垦种植“白毛猴”的茶园。

谢金安说,时隔百余年,当地茶农几乎都不再做“白毛猴”,当年的茶园也几乎荒废,不过山上还有30多棵白毛猴老茶树,由于处在深山,几乎没人去打理,也没有人去采摘。不过,茶园里还能依稀找到当年的建筑遗址和痕迹来。

据说,兄弟俩住在山下的祖厝里,通过敲钟遥控指挥山上的雇工种茶制茶。当时,山上建有茶寮,山下有钟楼,钟楼有西洋自鸣钟,一旦达到某个时辰,或者天气许可某个制茶环节,谢驾就通过自鸣钟发号施令。石竹山茶寮雇工闻听钟声,要及时响钟回应,表明马上照办,如果没有得到山上回复,谢驾就会乘轿上山查看究竟,现场督促工作。

后来,谢氏兄弟的“白毛猴”生意越做越红火,最终成就万贯家资。据说谢家当时在台南十字街的店铺林立,除了茶叶,还有米店、药店、糖、布店、百货等,因此才有了“仁记芳圃”、“登科书”等商行印章的流传。

后来,谢氏三兄弟各建了一幢大房子,分别为“长福厝”、“长禄厝”、“长寿厝”,其中,谢冰居住的“长福厝”保存较好。记者采访时参观了古民居。三进古厝相当气派,雕梁画栋,流光溢彩,虽已百年时光,仍难掩其曾经辉煌。

山东弁平县建立“谢公祠”

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八月,山东大旱,饿殍遍野。清廷出皇榜诏告天下赈灾,并许愿封官。当时,谢冰到日本卖茶回国,得知山东大荒,遂停船烟台揭了皇榜,回到台南后禀告母亲周氏。周氏十分同情穷苦人,即令三兄弟从台湾运载18船大米、布匹、药材到山东放赈。同时出告示,承诺资助弁平县全县红白喜事三天三夜。此番义举救活了许多人。谢金安说,解放后不久,一位弁平县籍贯的安溪领导得知谢冰原来是金谷人后,他找上门来告知,为感其恩德,山东弁平县百姓建了“谢公祠”以作永久性纪念。

光绪四年九月,因山东赈灾有功,谢冰受命晋京,清光绪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候选广州知府、五品衔,赐匾“选魁”、“大夫第”,兄弟及父母俱加封赏,母周氏诰封恭人,其妻叶氏诰封宜人。由于谢冰在台南生意广,影响力大,被清政府委办台南税厘洋药局务。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