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王国”是怎样崛起的

作者:戴冠青 来自:海峡都市报 时间:2007-09-27
分享到:

    去年春节期间,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泉州地区调研时,赞誉安溪铁观音独具“观音铁韵”,这既是充分肯定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名茶,具备信得过、靠得住、过得硬的特异品质;又是期许殷殷,道出培育创立安溪铁观音品牌非一日之功,保护发展安溪铁观音品牌更是任重道远。

    序

    卢展工

  我国最早发现茶,是茶的原产地。据史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

  茶,随之在民间中普及,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饮料,以后又走向海外,成为当今与可可、咖啡并列的世界三大自然饮料之一,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问世要早三百余年。福建茶叶中国茶叶发展及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福建是我国产茶的重要地区,而且盛产名茶,各具特色,蜚声中外。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单在乌龙茶中,铁观音、大红袍、本山、梅占、佛手、黄金桂、白芽奇兰等等,品种繁多。

  近年多,安溪铁观音声名鹊起,在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定贫困县一跃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观音铁韵,韵味深长。其超凡之品质,永续之发展,毋庸置疑。

  对铁观音的最准确、最简洁的表述,应是“不冷不热20斤”。红茶性热,绿茶性凉,铁观音属半发酵茶,不冷不热,其性温和,四季咸宜。常年饮者,一年所需茶叶约20斤左右。以我国13亿人口之众,生活品质提升之速,即使在国内,茶叶的销售仍然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安溪兴建茶都,是一大创新。过去,全国各地到晋江、石狮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现在,中国茶都在安溪,商贾云集,茶通四海,财源茂盛。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全国名茶产地的交流与合作,汇合中华茶叶之精品,集聚四海种茶之经验,发扬茶文化之底蕴,使安溪真正成为吸引全国茶农、茶商、茶客,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

  安溪在发展茶文化中做出很大的成绩,应当进一步认识发展茶文化的重大意义,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坚持以茶为载体,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展示文艺精品,表现社会进步,促进经贸发展。以茶育德,点茶务求精华均分;以茶健身,饮茶必致祛病延年;以茶会友,敬茶表示友好尊重;以茶入艺、以茶兴文,诗歌、小说、戏剧、舞蹈、音乐、书法、绘画等等一旦与茶融合,便可使生活平添诗意,使人们脱俗近雅,使社会和谐发展。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家协会组织省、市诸多作家,深入安溪县采风,创作了《走进安溪———铁观音的王国》一书。该书以散文、报告文学的形式,全方位、多侧面地反映我省茶业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安溪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同时,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刻画安溪铁观音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一部了解安溪发展历程、感受观音铁韵的书籍,值得一读。

  安溪的经验表明,发展茶叶生产,弘扬茶文化,是我省农民增加收入,广大农村迅速致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条重要途径。发展茶业产业是一篇大文章,安溪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安溪能做到的,其他茶叶产区也一定能够做到!

  我期待全省各地根据各自的特色,发挥各自的优势,探索发展的路子,加快前进的步伐,使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出现一个跃马争春的局面,展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007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该报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把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吸引到曾经因穷而“闻名”天下的福建省安溪县。

  与10年前截然不同的是,安溪这次不再因穷“闻名”,而是像一位在挑担健步前行的巨人,她一头挑的是工业,壮大了县力;另一头挑的是茶业,富足了百姓。巨人之所以步伐矫健,主要的原因是两头重量均匀。

  安溪茶业创下全国产茶县诸多第一:约为3.3333亿平方米(50万亩)的茶园,全国第一;年5万吨的产量,全国第一;茶叶平均价为全国第一;茶业受益人口、茶农年人均收入,全国第一;“安溪铁观音”首摘全国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全国第一。

  前来安溪采访的记者说:安溪茶农是中国最幸福的农民。“满山茶树满山金”,铁观音成为安溪茶农改变命运的摇钱树。因茶致富的安溪县,实现了贫困脱帽、进入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跻身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县和中国最佳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弹指一挥,安溪巨变。安溪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安溪茶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此,笔者专程赶赴安溪,采访中共安溪县委书记尤猛军。

  尤猛军自1997年起,先后担任安溪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10年来,他见证、参与并推动安溪茶业经济的历史性发展。访谈中,尤猛军谈笑风生,从他对安溪这片飘香土地的一腔热忱与深情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历任安溪县委、县政府顺应世界潮流、因时善变的战略眼光,真切感受到百万安溪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盼与安溪铁观音王国崛起的必然。

    突围,从清醒的认识开始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而铁观音的发现与培育,更是安溪人民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

  进入新的世纪,面对国际国内茶业发展的崭新格局,千年安溪茶业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安溪县委、县政府和108万安溪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千年安溪茶业必须在突围中浴火重生。回顾安溪茶业10多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尤猛军感受尤深,这位年富力强的县委书记,无论对国际茶界形势,还是对国内市场竞争,抑或是安溪茶业所面临的困境,都十分关注。善于学习,敏于发现和思考的习惯,加上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使他在面对问题与困难时,显得胸有成竹。

  尤猛军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在合作交流中互相撞击,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多元共存的世界消费新时尚。茶叶作为一种和咖啡、可可并称的世界性自然饮料,人们对其质量、卫生及品牌形象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炽热化。

  日本、欧盟相继对进口乌龙茶筑起了近乎苛刻的“绿色壁垒”。继2005年8月1日实施新的茶叶检测标准后,欧盟又于2006年1月1日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新规,进口茶叶农残的检验项目从原来的193项增加到210项。2006年5月29日,日本施行肯定列表制度,进口茶叶农残检测项目从71项增加到276项,并把茶汤检测法改为全茶溶剂检测法。尤猛军分析,安溪茶叶要更好地融入世界茶叶消费潮流,就要突破西方发达国家设立的种种“绿色壁垒”。

  国内茶叶市场同样不平静。尤猛军说,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国内六大茶类群雄并起,割据一方。20年前,国内名优茶的市场总容量不过万吨,而现在,名优茶的市场销量已超过20万吨。近年来,浙江、云南、四川等茶叶大省纷纷加入投入,扶持当地茶业拓展市场。绿茶、红茶、普洱茶重振市场雄风,攻城略地,不断扩大国内茶饮品的市场份额。在“数量”的迅速扩张中,国内茶叶出口开始遭遇到较严重的“效益”问题,市场无序混战,低效益、粗放型的发展,严重影响中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安溪乌龙茶也深受其害。

  尤猛军指出,安溪茶业发展同样面临着重重困境。经历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大洗牌后的安溪茶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却是有品名无品牌,茶叶分散生产经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缺点暴露无遗,单凭经验组织生产经营,在风云变幻的茶叶大市场中,缺乏应变能力,无力抵御市场风险。

  不产茶的美国、英国,却生产出畅销全世界的“星巴克”和“立顿”红茶。英国的“立顿”红茶,每年销售360亿个茶包、7万吨茶叶,年销售额28亿美元,产品打入110多个国家。而1998年的安溪,茶叶总产量才1.25万吨,行业总产值不够3亿元,与中国最大的乌龙茶生产基地县称谓极不相称。

  尤猛军认为,尽管安溪茶业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问题,但其作为民生产业的本质属性,注定与百万安溪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他指出,千年安溪茶业要冲出重围,一往无前,实现更高层次的腾飞,必然要走“大茶业”战略之路,从容应对市场风云。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均从茶业的民生属性出发,不回避安溪茶业存在的问题,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茶业新发展观,积极构建适应国际国内茶界业态的新市场主体,最终实现安溪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尤猛军强调,市场瞬息万变,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使安溪茶业重新回到起点,百万安溪人民的幸福之源将枯竭流。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今后一段时期,仍然要从全球战略高度出发,主动融入世界茶叶经济大潮中,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动安溪茶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屹立千年的安溪茶业,必将在新的世纪再创辉煌,持续发展。

    发展,来自坚持不懈的追求

  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是任何产业蓬勃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源泉。安溪茶业在安溪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什么位置?安溪县委、县政府又是如何审时度势,务实创新,将安溪茶业做大做强,从最初的当地特产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品牌,走出一条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路子的?

  在尤猛军的清晰描述中,我们强烈感受到,茶叶与安溪农民互为依存的血肉关系,茶业经济之于安溪经济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以1997年为例,当年,安溪茶业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4,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5。全县百万人口21万多个农户中,80%涉茶、涉茶人口几近80万。而80万人的温饱问题无疑是个天大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安溪的民生大计牵挂着中央、省、市各级各部门和各位领导的心。199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王汉斌、国务委员吴仪,先后在新华社反映的应给予安溪茶叶自营出口权的内参上批示。国家外经贸部及时派人前来安溪调查,当年促成有关部门放权给安溪茶叶出口权。

  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领导深入茶乡,调查研究,访贫问苦;走出县门,参观考察,谋划良策。从而,确立实施“茶业富民”发展战略的目标,把茶业作为安溪县的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列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号工程”。经过阵痛痉挛,经历低迷低谷,安溪茶业终于在安溪经济的大盘中找到了位置,安溪铁观音也从此迈开谱写新篇章的步伐。

  尤猛军认为,安溪茶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变革追求创新的兴茶史,始终贯穿着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明清时期,安溪有几项发明创造,震撼中外茶界。清初,安溪茶农首创独特的采制工艺,并因此在中国茶叶大家族中增添一位新成员———“乌龙茶”。乾隆年间,安溪人民发现培育铁观音品种,此后,安溪人对铁观音的品种选育、茶树繁殖、茶叶制作等的研究,从未间断过。短穗扦插、无性繁殖等先进经验,都是安溪人对世界茶史的重大贡献。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在安溪茶业发展中,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不变”的是,始终把“茶业”当作富民牌来打,一以贯之实施“茶业富民”发展战略;“变”的是,根据茶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提出不同的发展思路,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推动安溪茶业不断发展进步,引领国内茶业界新潮流。

  1997年到安溪任职的尤猛军,参与和谋划安溪茶业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对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启动安溪茶业“二次腾飞”而采取的一系列发展措施,他记忆犹新,娓娓道来:

  1998年~2000年,安溪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茶业发展“三步走”发展思路,即第一步“创名牌,拓市场”;第二步“保名牌,抓质量”;第三步“建市场,组集团”。随着约6666万平方米(10万亩)集中连片优质铁观音基地和4000万平方米(6万亩)茶叶绿色食品基地的建成,安溪茶业初步实现产品结构的科学调整。

    作家笔下的茶王国

    N陈佳裕

  作家善写作,作品往往妙笔生辉,内容包罗万象。然而作家写茶并不多见,尤其一大批知名作家分别撰文,写同一茶产区同一种茶再结集成书,这事就更为稀罕了。

  这件稀罕事最近就诞生在中国的茶叶大省福建,书名叫《走进安溪———铁观音的王国》,撰写者都是福建省内的一批当代作家,他们不仅在福建名声极大,在国内文坛也占据相当分量。

  最难的是,为这本书写序的是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序言中卢书记纵论我国茶史和福建作为我国重要茶产区的地位,同时对安溪县发展茶产业的经验作了精辟生动的总结和肯定,对我省各地发挥特色,共同做大福建茶产业也提出殷切希望。

  这书有何特色?认真看,就是作家们用报告文学和散文的形式,把作家眼里的安溪铁观音、安溪茶产业,以及安溪县实施“茶业富民”政策带来的变化表达出来。与其他表达方式不同的是,这是作家们的观察和见解。

  这本书由上下两篇构成,共收入10余名作家的24篇文章,书于最近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150千字,首版印数为12100册,各大书店均有发行。

  今天,本刊全文刊载省委卢展工书记为该书所作的《序》,以及书中《“铁观音王国”是怎样崛起的》一文,意在引起本刊读者对该书的关注。其中卢书记所作的“序”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应当成为全省茶叶工作者和茶产业从业人士深入学习领会的重要文章,成为全省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学习的重要文献。

  茶好喝,茶书难懂,这是许多人共同的感受。读了这本书,相信你能读到一个生动的茶世界。

作者介绍

戴冠青:泉州市文联主席
谢文哲:中共安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作协会员

  2000年~2002年,提出“建基地、提品质、拓市场”发展思路,实施著名的“2112”工程,即建设1.3333亿平方米(20万亩)无公害示范基地、约为6666万平方米(10万亩)优质铁观音基地、约为6666万平方米(1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和1333万平方米(2万亩)有机茶基地,保证茶叶质量卫生、安全、优质,为日后做大做强茶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3年,确立并实施“茶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及时引导安溪茶农走“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加工专业化、质量监督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服务保障社会化”之路,大幅度提高茶叶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2004年,提出“以生态化思维抓茶叶生产、以工业思维抓产业链延伸、以品牌化思维抓市场营销”的发展思路,在茶业产业化的实践上下工夫,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使茶业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增长点。

  2005年,顺应国际绿色饮品消费潮流,提出“绿色、品牌、诚信、文化”发展思路,创立绿色品牌,坚持诚信立市,丰富文化内涵,促进安溪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06年,当安溪茶叶摘取中国茶界首枚“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外商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品牌时,尤猛军又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体茶农茶商发出号召,树立“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全新兴茶理念,新理念涵盖“生态、健康、文化、品牌、素质”五大工程,成为全国茶业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人之声。

  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清晰地发现,在“茶业富民”发展战略的正确指引下,新世纪安溪茶业发展始终连接着“质量”、“市场”、“品牌”、“文化”这样一条主线。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拾级而上式的引导,使安溪茶叶从粗放型生产、经营步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轨道,水到渠成之时,安溪县把产品变为品牌,把品牌变成文化。

  当安溪铁观音出名后,全国产茶县纷纷前来学习取经之时,聪明而又清醒的安溪人知道,水满则溢,骄兵必败。于是,今年2月28日,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尤猛军又开始拿安溪茶业的短处开刀,要求全县上下牢记省委卢书记对安溪茶业的重托,永葆“观音铁韵”飘香,实现以下四个突破:一是组织管理上突破;二是产业链延伸上突破;三是品牌自我保护上突破;四是提高茶叶质量上突破。

  尤猛军认为,安溪茶业能在今天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离开千年茶业发展的积淀,离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离开百万安溪人民强烈的发展愿望、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安溪茶业不可能大放异彩,一枝独放。

  尤猛军指出,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都以民为本,民生为先。安溪茶业发展每个阶段思路的适时提出,都是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政府主导与群众创造”关系的结果。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主政一方的党委领导,一名茶叶工作者,忠诚于脚下土地的民本情怀和时刻保持着的冷静思考。

    变化,得益于创新的运作

  黄金是财富的象征,历朝历代都不乏梦想“点石成金”的人,如刘安、汉武帝、王莽等,这些人组织了一大批人才,耗费大量的时间、资金用于炼金术,但最终除了得到一些锌铜合金,色如金而无金性的“伪金”,几乎一无所获。

  坐在尤猛军面前,面对这位脸庞上写满坚毅果敢的县委书记,我们突然就有了答案: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正是安溪茶业的“点铁成金”之手。正是这双“点铁成金”之手,将一篇茶叶文章写深写活写出境界!安溪县委、县政府创造性的“点铁成金”,不仅让铁观音闻名中外,更让铁观音造福百万安溪人民。

  如今的安溪,已经和铁观音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安溪铁观音已经成为广大公众所熟悉的,并享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中国民族品牌。市场调查查明,60%以上的茶叶消费者在购买铁观音时,首选贴有安溪铁观音标志的产品。安溪铁观音承载茶品本身的人文理想,已走入千家万户,造福民生福祉。

  而安溪,也因为铁观音而闻名天下。更重要的是,10年前,安溪茶贱伤农,农民人均收入仅3345元;10年后,安溪因茶致富,80万安溪人从中受益。2006年,安溪农民人均纯收入5781元,其中茶叶收入3100元,占53.6%。

  茶叶改变了安溪农民的生活,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尤猛军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数据:2007年初,全县拥有存款余额76亿元,而2000年只有29亿元;去年秋季他到产茶乡镇感德调研时发现,一个槐植村,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相当大比例!

  尤猛军认为,跨越式发展的安溪茶业引起的“共振”效应,不仅仅是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关联产业的兴旺发达,更重要的是改变安溪人固有的传统思想观念,丰富新时期安溪精神的内涵。

  昔日,安溪茶农“等、靠、要”思想严重,小农意识让他们走不出自然和思想和大山。如今,安溪茶农超越了自然的狭窄天地,认识自然的山与海;超越了精神的狭窄天地,认识了人不断开拓广阔空间的无穷潜力。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把铁观音茶店开到世界各地,完成由传统茶农向现代茶商的角色蜕变。据统计,在全国各地营销茶叶的安溪人超过10万人,实现了“哪里有茶叶市场,哪里就有安溪人”的目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溪茶叶已在国内茶叶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尤猛军有个深切的体会:群众的力量永远是最伟大的,作为政府,最重要的是如何激发这种力量。安溪县委、县政府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同样运用“点铁成金”的办法,不断拓宽思维和视野,善于创新,巧于创作,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建成城东水闸桥,形成一个长10多千米、宽250米的循回湖面,开发水面旅游,大大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

  在规划建设“大龙湖”两岸防洪堤时,别出心裁地在两岸花岗岩护栏上,精选、镌刻了先秦以来7000多首古诗词,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十里诗廊”景观;

  建成城区二环路,使城区面积由6.8平方千米,拓展至15平方千米,人口增加到18万人;

  在全国开创县级自筹资金建设高速公路的先河,安溪至厦门高速公路作为沈海高速的复线,已经正式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规划建设中;

  规划面积50平方千米,总投资达5亿元的龙桥工业园,已是安溪县最具发展潜力的工业园之一。有谁想到,几年前,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崩岗地质灾害区?

  安溪藤铁工艺从无到有,从零到一个产业,拥有工艺品企业400多家,加工点3000多个,年产值达27亿元,年出口创汇2.87亿美元,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额的40%;

  2006年,安溪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85万人,参保率90.08%,均居全省第一;

  2000年,安溪全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643人,2006年达到4284人,教育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第三位;

  ……

  进入新世纪的安溪,甩开贫困帽,走上阳关道,县域经济在发展中加速,跨越式发展不断创造历史最好。而创造奇迹的是善观时变、创新创作、奋发有为的安溪县委、县政府,是团结拼搏、自强不息、明礼诚信的百万安溪人民。

  铁观音是天赐神树,安溪是神奇的大地。这片神奇飘香的土地,每天都在创造风景,每天都在诞生希望,我们触摸到安溪古老茶乡跳动的时代脉搏。采访尤猛军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已经找到安溪铁观音王国迅速崛起的秘密之所在。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