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学研究助推茶叶产业发展

作者:陈红义 来自:西双版纳报 时间:2006-03-29
分享到:

    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加强科学研究,强化自身的产业开发,先后完成了140多项研究课题,有力地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建所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要围绕云南大叶茶资源、育种、栽培、加工、制茶机械、生理生化、茶叶新产品和民族茶文化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 。主要从五方面入手:

      ———对云南茶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征集和分类研究。通过多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对云南茶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征集和分类研究。 建成了占地面积30亩的“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已收集保存21个茶种和各类珍稀茶组植物资源材料860余份,为论证茶树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提供了有利的证据,为研究茶树起源、演化、分类、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材料。通过对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研究,筛选出优异资源材料32份,在原产地就地繁殖推广应用,面积达5000余亩,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利用丰富的云南茶种质资源选育优质高效的茶树新品种。向国家推荐审定了勐海、凤庆、勐库3个大叶有性群体种,选育了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和省级良种“长叶白毫”、“云选九号”、“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抗43号”、“73—11号”、“73—8号”、“76—38号”、“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等13个无性系新良种,在华南沿海省、区推广种植,在省内推广面积达50万亩。大叶茶优质高效新良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云南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深入研究云南大叶种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系统研究云南大叶种密植速成高产、有机生态良种等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率先在全国提出生态茶园建设理论。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推广项目,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区推广近千万亩,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州、临沧、思茅等州市推广面积150余万亩,使边疆民族地区走上了科学种茶的道路,促进了全省茶叶单产水平的提高。

      ———系统研究云南大叶茶加工工艺,提高云南茶产品质量。围绕云南大叶茶的种质特征特性,开展了对“普洱茶”的成茶机理、饮用安全、保健功效的研究和安全优质“普洱茶”产品开发,研制开发了“云海白毫”、“佛香茶”、“版纳曲茗”、“滇红香曲”、“含笑吐三香”、“版纳云奇”、“版纳银峰”、“版纳银毫”、“版纳曲毫”等10余个国家级、省级名优产品和具有天然降血压、降血脂特殊疗效的“紫娟保健茶”。红碎茶、高香红、绿茶、毛尖型、卷曲型等名优茶生产工艺的研究和示范推广,提高了云南省茶产品的质量。

      ———在加强科研工作的同时,组建了云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500亩良种茶园实施有机茶园转换并通过国家级认证。茶叶加工年产值由2000年的75万元上升至2004年的300多万元。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在勐海、景洪、勐腊、澜沧、孟连、西盟等10多个边疆民族县市推广科技成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员达2万余人次,带动发展茶园50余万亩,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富民兴边做出了贡献。科技成果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和质量提升,到2004年全省面积达280万亩,比2000年增加54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产量9.8万吨,比2000年增1.85万吨;第一产值19亿元,比2000年增加4.3亿元,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三位。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