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县依托茶业优势资源走发展特色产业之路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名山县,位于成都盆地的西南边缘。这个幅员面积仅614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其中农业人口达23万余人的丘陵农业县,享有“天下名山,世界茶源”的盛誉和“中国绿茶第一县”的美名,是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第一类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
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23.06万亩,农村居民人均1亩。种茶农户达6.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6.6%。农民从茶叶中获得单项人均纯收入达348元。这一特色产业,是名山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之光。
一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一联古诗千古流传。九州华夏,大凡品茗者,对此联无不知晓。联中所指的蒙山,即为蜀中三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的蒙顶山,名山县也因此而得名。
史料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50年),名山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并将7株经驯化后的茶树种植于蒙顶山五峰之间,开启了世界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的历史先河。吴理真被尊为中华事茶第一人和世界茶业发展的开山鼻祖,蒙顶山被公认为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和世界茶文化圣山。
历史变迁,苍海桑田。从药品、祭品、贡品、饮品到商品,蒙山茶几经演进,沉淀了厚重的茶文化,成为历久弥香的旷世佳茗。《现代汉语词典》在“蒙”字的词条中注有:“蒙山茶,四川名山县蒙山出产的茶叶。”蒙山茶不仅仅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意义非凡的文化符号。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琴茶》诗中的千古绝唱。对蒙山茶,历代文人雅士不吝文墨,赞赏有加,留下的诗词歌赋多达2000余首,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二
名山县地处成都平原到攀西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海拔600米以上的台地、丘陵占幅员面积的80%,适宜种茶的酸性和微酸性土壤占幅员面积的64%;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4%;年均气温15.4℃,年均降雨量1500多毫米,年均无霜期298天,年均相对湿度82%。这里空气清新,流水清澈,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
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茶叶成为养一方人的传统产业。研究表明:蒙山茶含茶多酚28.91%、氨基酸4.85%、可溶糖2.13%、咖啡碱4.56%、水浸出物总量达43.47%,而且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硒、锌、铁等微量元素,具有祛疾、保健、益智的“三德”和防癌治癌的功效。现代科技揭开了蒙山茶历久弥香之谜。
三
天生丽质的蒙山茶,创造了两千余年生生不息的自然和历史传奇;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成就了蒙山茶的历史和现实之“名”。大自然的秉赋,先人的传承,现代人的绿色健康时尚追求,无不让名山人为做好“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促进茶旅游,推动茶经济,致富千万家”这篇大文章而怦然心动。
2004年2月,县委确立了“城市立县、旅游兴县、茶业富县、工业强县”的经济发展总体性思路,把“壮大茶叶产业”作为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和品牌经济的战略重点,大手笔建设“中国绿茶第一县”,打造“中国茶城”,发起了“强基地,树品牌,抓龙头,拓市场,增效益”五位一体的茶业发展攻坚战。
随即,由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齐桂年为首席专家、拥有600多名茶叶中高级科技人才的茶叶专家大院挂牌成立;名山县茶业发展局批准设立;农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茶叶科技包村活动如春潮涌动。
近两年,名山县抓住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在雅安市举办的机遇,担纲出演盛会的重头戏。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业组织发表的世界茶文化、世界茶产业、世界茶经济《蒙顶山宣言》,确立了蒙顶山作为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和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历史地位,把蒙山茶文化、蒙山茶品牌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在成都、南充等地举办的两届“万人品蒙顶春茶”活动,掀起了蒙山茶“绿茶风暴”。
四
名山茶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经历了数代人的努力。而真正把这项“衣食万户”的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特色产业,才仅仅只有两年多时间。
在激烈的茶业发展竞争中,名山县凭着自然生态环境、茶叶科技人才、蒙山茶品牌等优势,依托政府的主导力量、企业和农户的主体力量,市场的推动力量,一路飞跑,蟾宫摘桂,目前已夺得全国产茶县的数个第一:蒙山茶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良种茶苗繁育、茶叶良种化率、茶叶机械化采摘率、茶叶单产、茶叶亩平效益、茶叶销售收入等6项指标名列全国第一;建成全国第一个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绿茶第一县”。
名山发展现代茶业,更多的是理性,崇尚的是务实。该县已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全国第一类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完成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蒙山茶国家标准》(GB18665-2002)经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实施。自主选育的名山白毫131、名山早311、名选特早芽213等4个蒙山系列茶树新品种被确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在全国各大产茶区大面积推广,全县年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5亿多株。全县90%以上的村建成了3-5个百亩以上的生态示范茶园。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达1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获得蒙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企业达10家;有36个茶叶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13个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4个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在考察名山茶业发展的现状后感慨道:“这样喜人的现实情况,简直不敢想像。”
五
“千秋蒙顶,茶香天下”,这是省委领导对名山茶业发展的殷切寄语。在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和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期间,领导和嘉宾发出这样的感叹:看到名山茶业,就看到了破解“三农”问题的希望。
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23.06万亩,农村居民人均1亩茶园,种茶农户达6.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6.6%,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2个;茶叶总产量1732万公斤,其中名优绿茶449万公斤,茶业总产值达3.48亿元;农民从茶叶中获得的单项人均纯收入达348元;茅河乡香水村茶农仅销售良种茶苗户均收入上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风物长宜放眼量。“十一五”期间,名山县将以年均13%以上的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以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00元以上的增幅,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村容村貌有新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的目标。
按照“弘扬茶文化,做大茶品牌,发展茶经济,推动茶旅游,致富千万家”和“强基地,树品牌,抓龙头,拓市场,增效益”的茶业发展思路,县委书记李毅带领“一班人”对“十一五”期间名山县的茶叶特色产业发展成竹在胸。
“十一五”期间,名山县将坚持“茶业富县”战略,做强“中国绿茶第一县”。从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入手,严格执行“蒙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蒙山茶国家标准》,实行农资“连锁经营”,坚决杜绝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化肥和生物激素,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茶产业;扶持培育现有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蒙山茶高端产品,提升蒙山茶品牌形象和附加值;加大茶叶营销队伍和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延长茶叶产业链,扩大茶业增值空间;着力提高蒙山茶国内市场占有率、品牌销售率和商品化率,使90%以上的农民进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链,把茶叶产业做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
“十一五”期间,名山县将利用“千秋蒙顶,茶香天下”、“天下蒙顶山,世界茶之源”、“中国绿茶第一县”等旅游品牌,大力发展茶文化特色旅游。继续下大力气搞好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旅游资源三期开发,拟向联合国申报蒙顶山为“世界文化遗产”;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整体开发百丈湖、清漪湖、双龙峡、黑竹森林公园、龙洞沟等旅游资源,形成境内2—3日游,使旅游业依山带湖再崛起。将以建设生态观光茶园为模式,引导茶农发展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乡村度假旅游,以城市文明促进乡风文明,让更多的农民从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中增收致富。
茶叶特色产业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了希望,一幅美好的蓝图正展现在蒙顶山。(杜成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