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科技投入改变增长方式———中国农科院茶叶所所长杨亚军谈茶叶科技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国内外市场对茶叶需求每年都在增长,对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茶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传统的以土地和劳动力投入为主转向以科技和资本投入为主的发展型经营模式,对茶叶科技在发展中所起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要有新的认识。”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为了解我国茶叶科技现状和茶产业发展的新动向,记者近日专程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采访。在杨亚军所长不大的办公室里,这位中国最高茶叶科研机构当家人的一番话点透了辉煌与挑战并存的中国茶产业现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茶叶市场放开以来,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05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达1950万亩,产量87万吨,茶叶农业产值超过150亿元。全国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个县产茶,从业人口8000多万。
据杨所长介绍,作为一个传统的产茶大国,当前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尽管目前我国茶叶产品总体质量逐年稳步提高(据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5年的抽查结果,我国90%以上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或超过《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要求),但是近年来,欧盟、日本等茶叶进口国在不断限制茶园中允许使用农药种类的同时,还不断增加茶叶中农药必检项目的数量和提高农药残留最低限量标准,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的技术壁垒,给茶叶生产和茶叶出口带来较大的冲击。而在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上,“喝茶喝健康”的理念已成为当前的一种生活时尚。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趋势,都对茶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目前的茶产业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茶园单产低(仅为世界平均单产的61%)、茶园良种化比例低、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茶叶产品档次不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及茶叶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仍在各产茶区不同程度地存在。
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茶产业科技投入的不足。据了解,我国近几年茶产业在世界上的排名为:茶叶种植面积第一,茶叶产量第一(2004年),茶叶出口量第三,出口交易额第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生产与效益不一致的状况,是因为各产茶区政府对茶园种植面积的增加很重视,扶持力度大,而对已有茶园的科技投入却比较容易忽视,然而单纯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茶叶产量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因此,加大科技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我国茶产业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先决条件。
作为国内知名的茶叶专家,杨亚军所长特别强调,茶叶是一种多年生的农作物,与其它一年生农作物有很大的不同,一年生农作物由于种子、管理等原因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是绝产,后果很明显。而茶叶因为是多年生的农作物,管理不善对茶叶生产所造成的影响不易及时表现出来,因而会被忽视,以致这种隐性的技术与管理缺陷就更严重,时间也更持久。
同时,当前的主要问题还在于,我国的大部分产茶区都是在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虽说这些地方生态环境破坏较少,茶叶的自然品质不错,可茶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80%以上茶园的种植、生产、加工和经营都是以农民的散户经营为主,规模偏小,管理粗放,科技投入乏力,市场竞争力不强。
就拿茶树品种来说,培育一个优良的茶树新品种要花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茶树种苗出售的对象大多数是山区的农民,只能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将种苗出售给茶农;另外,由于茶树有较易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繁育的特性,繁育数量无法控制,难以指望前期科技研发的投入能在出售茶树种苗时得到回报。然而它产生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在提高茶农的经济收益方面所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实施推广茶叶生产三大质量保障体系(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有机茶生产技术)的情况也是如此。科研单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究开发这些科研成果,在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在推广过程中却获利甚微。
因此,杨亚军所长认为,茶叶科技应该是一个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科技行业,带动力强,尤其从当前茶产业的总体水平来看,目前已处在一个关键的投入期。政府加大对茶产业的科技投入,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