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茶叶出口势头良好 三大不利因素仍需关注
本报讯(姚瑾 李晓斌 )记者日前从福州海关获悉,2005年我省出口茶叶1.67万吨,价值4444.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2%和25.15%,分别高出全国茶叶出口量、值增幅的17.82和14.25个百分点。
乌龙茶和花茶是我省茶叶出口的主打品种,去年出口增长均在15%以上,而绿茶出口增速较快,出口量和价值分别增长3倍和2.1倍;对日本、香港、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出口量,在我省茶叶出口的52个国家中名列前4位。其中对欧盟出口呈明显下降趋势,出口量和价值分别下降16.27%和12.82%。
在出口企业中,国有企业去年出口量价分别下降12.19%和10.39%,而民营企业出口则增长迅猛,分别增长1.4倍和2.1倍,占福建省茶叶出口量、出口值的22%和23%。
虽然去年我省茶叶出口形势良好,但有关人士指出,有三大不利因素应引起关注:一是我省茶叶主要出口区域日本和欧盟高筑“标准门槛”。日本将在2006年5月起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144种,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按“一律标准”,并将采用“干茶法”进行检测,设限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欧盟从去年8月1日起,对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出口产品检测费用持续增加,增加了茶叶出口的成本。二是茶叶出口尚未形成真正的优势品牌。我省作为著名茶乡却一直是有名品无名牌,茶叶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三是出口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国扩大茶叶产量,而且价格更加低廉,这将对凭借价格为优势的中国茶叶出口造成冲击。同时,随着国内茶叶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和茶叶出口配额管理的取消,将有大批内贸生产、流通企业参与茶叶出口,竞争更加激烈。从目前数据看,我省部分茶叶品种出口价格已出现下滑势头,需警惕低价无序竞争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