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统计:2005年福建省茶叶出口势头良好
茶叶是福建省传统大宗出口商品。据福州海关统计,2005年福建省出口茶叶1.67万吨,价值4444.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20.12%和25.15%,分别高出全国茶叶出口量、值增幅的17.82和14.25个百分点。
福建省茶叶出口的主打品种是乌龙茶,2005年乌龙茶出口1.13万吨,价值2378.9万美元,分别增长23.66%和19.57%,占全省茶叶出口量、值的比重分别为68%和54%;其次是花茶,共出口0.17万吨,价值639万美元,分别增长15.68%和26.16%;此外,绿茶出口增速较快,共出口0.09万吨,价值372.2万美元,分别增长3倍和2.1倍。
2005年福建省茶叶出口至52个国家,前四大出口市场分别为日本、香港、美国和欧盟,以上四地合计出口茶叶量、值占全省茶叶出口量、值的比重分别为88%和84%。其中对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出口0.97万吨,价值2213.8万美元,分别增长28.81%和19.71%;对香港出口0.33万吨,价值857.2万美元,分别增长2.1%和22.65%;对美国出口0.1万吨,价值435万美元,分别增长1.4倍和1.3倍;对欧盟出口呈明显下降趋势,出口量为0.07万吨,价值236.6万美元,分别下降16.27%和12.82%。
在出口企业中,国营企业依然是主力军,但民营企业出口增长迅猛。2005年福建省民营企业出口茶叶0.37万吨,价值1004.6万美元,分别增长1.4倍和2.1倍,占福建省茶叶出口量、值的比重22%和23%。国有企业出口1.08万吨,价值2879.3万美元,下降12.19%和10.39%,占福建省茶叶出口量、值的比重65%和65%。
福州海关有关人士指出,虽然2005年福建省茶叶出口形势良好,但有三大不利因素应引起关注:一是欧盟、日本高筑“标准门槛”。福建省茶叶的主要出口国日本和欧盟,对从我国进口的茶叶制订了近乎苛刻的农残限量标准。日本将在2006年5月起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144种,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按“一律标准”,并将采用“干茶法”进行检测,设限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欧盟2004年颁布的茶叶中农药MRL值(2004年8月7日颁布)共有185项农残限量标准,而且从2005年8月1日起,欧盟又对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农残限量标准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检测费用的持续增加,增加了茶叶出口的成本。二是茶叶出口尚未形成真正的优势品牌。福建作为著名茶乡却一直是有名品无名牌,茶叶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三是出口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国扩大茶叶产量,而且价格更加低廉,这将对凭借价格为优势的中国茶叶出口造成冲击。同时,随着国内茶叶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和茶叶出口配额管理的取消,将有大批内贸生产、流通企业参与茶叶出口,出口竞争更加激烈。从目前数据看,福建省部分茶叶品种出口价格出现下滑势头,需警惕低价无序竞争的苗头。
对此,福州海关建议,一是加强农残检测和完善质量体系建设;二是开展出口茶叶原料种植基地备案工作,推行"公司+基地"模式;三是加强对欧盟、日本等地技术壁垒的跟踪研究,完善出口预警机制;四是茶叶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应走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之路,如开发生产茶饮料、保健茶、大力发展有机茶等;五是积极开拓非洲、东南亚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