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热”的冷思考
上个世纪末,广东芳村南方茶叶批发市场里,贩卖普洱茶的不到5%,当时很多茶行都是卖铁观音。到了2000年,卖铁观音的茶行中约有40%卖普洱茶,到了2005年,这个地区卖普洱茶的茶行约占90%。针对异军突起的普洱茶热潮,有识之士开始冷静反思——
一筒七子饼普洱茶拍出160万元,每克普洱茶价格超过了黄金价格。此事传得沸沸扬扬……
近几年,普洱茶价格一路走高。有关专家和人士认为,“普洱茶热”是一种泡沫现象,价格虚高。但有一种观点认为,提高普洱茶品质,普洱茶的发展空间仍十分广阔。
普洱茶历史渊源
普洱茶是云南的历史名茶。云南省的思茅、西双版纳等地是普洱茶的主要产区,这里驻扎着来自国内各地的商家,他们派人到茶山收购茶叶,当年的新茶一上市就被收购,有的甚至来年的茶叶都被预订了。
普洱茶特有的收藏功能使其成为“有生命的古董”,一些茶叶甚至被收藏了上百年,在一些拍卖会上普洱茶卖出天价。在国内粤、港、台等地及东南亚一些地方的华人圈中,普洱茶备受推崇。
在昆明,几年时间里,相继出现云南省茶叶市场、雄达茶叶市场等7个茶叶批发市场,普洱茶在这些市场中的经销令人关注。据了解,雄达、康乐两个市场的二期工程还在进行,正在建设中的店面早就被普洱茶经销商预订一空。
云南省茶叶协会副会长李正行说:“普洱茶热并非短期炒作的结果,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为普洱茶热奠定基础。普洱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清朝时曾作为贡茶。”一些专家提出,普洱茶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从心理上让人觉得是在喝有生命的古董。
据介绍,上个世纪末,广东芳村南方茶叶批发市场里,贩卖普洱茶的不到5%,当时很多茶行都是卖铁观音。到了2000年,卖铁观音的茶行中约有40%卖普洱茶,到了2005年,这个地区卖普洱茶、推广普洱茶的茶行约占90%。
昔日普洱茶曾被人们称为“老坑茶”“伯父茶”,意思是只有老头子才饮用的茶,如今各茶叶销售点都把它摆到了最明显的位置。有关人士认为,普洱茶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催生了丰厚的利润,这是经销商大力推销、炒作普洱茶的主要原因。
专家认为,云南省政府把普洱茶当作云南省茶产业的龙头,从政策、资金、宣传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这对普洱茶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
泡沫现象吗?
有业内人士认为,普洱茶热存在着很大的泡沫,并担忧一旦破裂将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打击,所以他们对进一步投资持观望态度。
云南大渡岗龙园生态茶厂李朝康认为,普洱茶作为一种商品,有其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偏离价格太远,在收购原材料时都有一定的价格,与市场需求离不开,年限比较短的普洱生茶和熟茶价格都不高,消费者一般都能接受。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教授徐敬君也认为,目前普洱茶行业的主流还是比较健康的。与福建安溪铁观音相比,普洱茶当年的新茶均价只有铁观音的一半。
“普洱茶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规范市场,使消费者喝到质量可靠、安全卫生的茶。”徐敬君说。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困扰普洱茶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市场不规范,少数不法企业和个人存在以次充好、掺杂作假、假冒商标等行为,特别是个别小作坊,既没实力也没经验,质量差、卫生不达标。这些小作坊的产品不易打开销路,就以低价倾销,或冒充名牌,扰乱市场。
云南省工商局法制处李路说:“普洱茶最基本的属性还是饮品,首先要保证的是质量和安全,消费者如果无法放心购买,就可能放弃普洱茶。”
据介绍,普洱茶的销售在国内目前还只停留在北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中小城市还很少看到普洱茶。
普洱茶消费者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消费者对普洱茶的认识主要还是靠经销商去讲解、引导,有的零售商为牟取暴利以次充好,这种行为如不规范,将会毁掉消费者对普洱茶的信任。
要可持续发展
云南民族大学徐敬君教授认为,为了让普洱茶得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对其进行产业整合,并加强规范、监管。如管理部门在发放生产许可证时到实地考察,取缔一些无场地的假厂家;设置严格的质量检测,淘汰一些质量不达标的厂家;扶持一批名优产品厂家,从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
徐敬君说,从2005年8月起,欧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茶叶检测标准,普洱茶的出口量有一定的滑坡。现在如果能以欧盟的检测标准来要求,那么普洱茶将会有很大的出口空间。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安全监管处处长杨春华表示,食品质量安全是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深入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普洱茶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已到关键时刻。
针对目前云南省茶叶批发市场数量多、规模小、不集中等问题,业内人士建议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一个大规模、有影响力的普洱茶批发市场,这样既便于管理,也有利于经销商采购,产生规模效应。
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传播学博导陈培爱认为,普洱茶的推广目前还停留在消费者之间,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的品牌还很少,普洱茶的包装也还沿袭着传统的包装,保留着一些“土产品”特色,缺乏创新,特别是紧压茶饼等不便于消费者冲泡、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