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茶叶“农残”买单
作者:柯丽生 来自:农民日报 时间:2006-02-18
2005年,对国内许多茶叶出口企业来说,由于“农药残留”问题,过得并不轻松,而企业感到压力更大的是今年又该如何,欧盟去年8月1日实施的新硫丹检测标准和日本2006年将要实施的茶叶新检测标准,还会给中国茶叶的出口造成多大的冲击波。
一些专家照例喊了一阵“应对绿色壁垒”之后,一场加强农药监管、加强茶园管理的“运动”,又在一些茶产区拉开了序幕。可是国人心里仍没底,2007年乃至今后,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对茶叶的进口“农残”标准,还会提高到哪一步?我们这种紧赶慢赶的“应对绿色壁垒”,还能赶到哪一步?
据统计,我国2004年的茶叶产量约为80万吨,其中出口28万吨,出口金额4.37亿美元。然而,茶叶出口在欧盟市场屡遭农药残留超标围剿的问题,也日趋严峻,并成为当前我国茶叶出口欧盟市场最大的一道关卡。
自2000年开始,欧盟就对茶叶农残标准陆续进行修订,并在2003年将茶叶农残检测标准提高到193项,2005年8月1日,又将硫丹检测标准从30mg/kg降至0.01mg/kg,限量标准比原来紧缩3000倍。据广东海关统计,去年8-10月,广东茶叶对欧盟出口53.4吨,降幅高达91.2%;其中10月对欧盟出口量仅为15吨,同比下降95.5%,广东茶叶已面临失去欧盟市场的危险。
而全球乌龙茶最大产区的福建省,情况更不乐观,据统计,在我国被欧盟定为农药残留高的国家和地区后,去年上半年,福建省对欧盟茶叶出口量、值双降,出口253吨,价值80万美元,分别下降20.55%和29.71%。
在茶叶标准的不断提高下,我国出口欧盟的茶叶从2002年的5.85万吨,减至2004年的3.77万吨。目前中国茶在世界上是种植面积第一、茶叶产量第二、出口数量第三,创汇总额第四,其尴尬局面与居高不下的农药残留不无关系。
记者还从有关部门获悉,硫丹作为一种有机氯类的广谱杀虫剂,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茶叶作物上,除少数有机茶以外,很难能达到上述标准。尽管目前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国内的检测标准却难以跟上国际步伐。
据中国农科院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介绍,不光是硫丹,有很多农药残留量我国都还未做强制规定,我国茶叶标准还没有跟国际接轨,企业在做出口贸易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为应对欧日的“绿色壁垒”,国家质检总局曾发出通知,要求输欧盟、日本茶叶的原料自2006年1月1日起,必须直接采自在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
一位在茶叶出口部门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却认为:目前,一个茶叶出口企业的赢利,只能靠数量,要做几千万乃至几个亿的生意,都从自己的基地采摘,不大可能。
其实,在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和农残检测标准提高的双重挤压下,茶叶出口企业即使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成本去建好基地,在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面前,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国,茶叶生产绝大部分是个体化生产,茶农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之产品价格不高,在选择农药时多从短期药效或价格角度考虑,更容易选择高毒或者是不合格的农药。
四川峨眉山市双福镇一位为某茶叶出口企业提供茶叶原料的茶农告诉记者:每斤青叶的收购价只有0.9元甚至更低,一瓶好一点的农药是多少?
在庞大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面前,靠“运动式”的加大农药监管力度,同样是捉襟见肘。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仍难从根本突破。去年,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了北京、福建等11个省市54家茶叶企业生产的70种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68.6%。
一位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把板子全打在茶农身上是不公正的,我国缺少在农药生产方面的核心技术,年年“应对”,年年“救火”。只要发达国家一个标准的变动,都会给我们造成极大的冲击,损失惨重。
据了解,我国是一个农药生产大国,2003年产量为86.3万吨,占世界第二位,现有农药生产厂家2000多家,但是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设备、工艺老化,品种结构不合理,研发水平较低,几乎没有自己的专利品牌,主要是仿制国外产品。
因此,随着近年来对农产品安全的日益重视,作为世界第二的农药生产大国,在农药原药出口大幅增长的同时,高档农药的进口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去年1—8月,农药进口总量为2.7万吨,同比增长30.9%。同时,农药质量状况也不乐观,2004年国家工商总局组织辽宁地区市场抽查,共抽到38个经销单位的60个产品,完成检验的56个产品中,合格的只有19个,合格率仅有33.9%。
当中国的茶园里都在喷洒外国的农药时,难道只是茶农的错吗?
一些专家照例喊了一阵“应对绿色壁垒”之后,一场加强农药监管、加强茶园管理的“运动”,又在一些茶产区拉开了序幕。可是国人心里仍没底,2007年乃至今后,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对茶叶的进口“农残”标准,还会提高到哪一步?我们这种紧赶慢赶的“应对绿色壁垒”,还能赶到哪一步?
据统计,我国2004年的茶叶产量约为80万吨,其中出口28万吨,出口金额4.37亿美元。然而,茶叶出口在欧盟市场屡遭农药残留超标围剿的问题,也日趋严峻,并成为当前我国茶叶出口欧盟市场最大的一道关卡。
自2000年开始,欧盟就对茶叶农残标准陆续进行修订,并在2003年将茶叶农残检测标准提高到193项,2005年8月1日,又将硫丹检测标准从30mg/kg降至0.01mg/kg,限量标准比原来紧缩3000倍。据广东海关统计,去年8-10月,广东茶叶对欧盟出口53.4吨,降幅高达91.2%;其中10月对欧盟出口量仅为15吨,同比下降95.5%,广东茶叶已面临失去欧盟市场的危险。
而全球乌龙茶最大产区的福建省,情况更不乐观,据统计,在我国被欧盟定为农药残留高的国家和地区后,去年上半年,福建省对欧盟茶叶出口量、值双降,出口253吨,价值80万美元,分别下降20.55%和29.71%。
在茶叶标准的不断提高下,我国出口欧盟的茶叶从2002年的5.85万吨,减至2004年的3.77万吨。目前中国茶在世界上是种植面积第一、茶叶产量第二、出口数量第三,创汇总额第四,其尴尬局面与居高不下的农药残留不无关系。
记者还从有关部门获悉,硫丹作为一种有机氯类的广谱杀虫剂,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茶叶作物上,除少数有机茶以外,很难能达到上述标准。尽管目前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国内的检测标准却难以跟上国际步伐。
据中国农科院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介绍,不光是硫丹,有很多农药残留量我国都还未做强制规定,我国茶叶标准还没有跟国际接轨,企业在做出口贸易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为应对欧日的“绿色壁垒”,国家质检总局曾发出通知,要求输欧盟、日本茶叶的原料自2006年1月1日起,必须直接采自在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
一位在茶叶出口部门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却认为:目前,一个茶叶出口企业的赢利,只能靠数量,要做几千万乃至几个亿的生意,都从自己的基地采摘,不大可能。
其实,在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和农残检测标准提高的双重挤压下,茶叶出口企业即使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成本去建好基地,在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面前,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国,茶叶生产绝大部分是个体化生产,茶农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之产品价格不高,在选择农药时多从短期药效或价格角度考虑,更容易选择高毒或者是不合格的农药。
四川峨眉山市双福镇一位为某茶叶出口企业提供茶叶原料的茶农告诉记者:每斤青叶的收购价只有0.9元甚至更低,一瓶好一点的农药是多少?
在庞大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面前,靠“运动式”的加大农药监管力度,同样是捉襟见肘。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仍难从根本突破。去年,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了北京、福建等11个省市54家茶叶企业生产的70种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68.6%。
一位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把板子全打在茶农身上是不公正的,我国缺少在农药生产方面的核心技术,年年“应对”,年年“救火”。只要发达国家一个标准的变动,都会给我们造成极大的冲击,损失惨重。
据了解,我国是一个农药生产大国,2003年产量为86.3万吨,占世界第二位,现有农药生产厂家2000多家,但是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设备、工艺老化,品种结构不合理,研发水平较低,几乎没有自己的专利品牌,主要是仿制国外产品。
因此,随着近年来对农产品安全的日益重视,作为世界第二的农药生产大国,在农药原药出口大幅增长的同时,高档农药的进口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去年1—8月,农药进口总量为2.7万吨,同比增长30.9%。同时,农药质量状况也不乐观,2004年国家工商总局组织辽宁地区市场抽查,共抽到38个经销单位的60个产品,完成检验的56个产品中,合格的只有19个,合格率仅有33.9%。
当中国的茶园里都在喷洒外国的农药时,难道只是茶农的错吗?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