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茶多出口 关键抓基础
近年来,我省茶叶出口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据合肥海关统计,2005年我省出口茶叶2.23万吨,价值2980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5%和29.1%。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茶叶出口将遭遇更多“绿色壁垒”的挑战,皖茶要保持良好的出口态势,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尤其要注重抓好基础——茶叶的标准化生产、和清洁化加工。
皖茶优势在哪
茶叶是我省传统优势出口产品。我省盛产茶叶,2005年总产达5.6万吨,茶叶出口企业出口的产品多为本地产品;出口品种主要为绿茶,其次为红茶。2005年我省出口绿茶1.9万吨,价值2507万美元,占茶叶出口总量和总值的85.2%和85.1%;出口茶叶的附加值逐步提高,小包装茶叶比重增加,主要出口市场为亚洲、非洲和欧美。合肥海关统计分析员郑峰指出,安徽茶叶出口增长的原因,一是产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茶叶资源丰富。我省茶叶主产地皖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气质量和水质量优良。二是茶叶科研力量雄厚,绿色茶叶、有机茶叶开发生产方兴未艾。三是自有品牌初具知名度。目前,我省的“迎客松”(红茶、特种茶)和“吉祥鸟”(绿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四是具有稳定的货源和出口市场。出口龙头企业拥有茶叶基地或参股生产加工企业,货源质量和数量得以保证。
出口“门槛”抬高
由于国际上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越来越苛刻,茶叶检验项目名目繁多,将对中国茶叶出口产生重大影响。欧盟从2005年8月1日起对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欧盟这一新壁垒相当于“检测标准严格了3000倍”,有可能使中国茶叶出口欧盟全面受阻。日本将于2006年5月起正式施行《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其中对茶叶农残限制作了更严格规定,将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这一新标准的实施将对茶叶出口企业造成新一轮冲击。严格细致的检测标准,复杂多变的合格评定程序,我国茶叶生产和出口企业无法及时了解,常发生“触雷”现象。
为应对欧日的技术壁垒,国家质检总局要求输往欧盟、日本茶叶的原料自今年1月1日起,必须直接采自在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出口茶叶加工企业的原料都必须直接采自在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
“虽然我省茶叶出口到欧盟和日本的量不大,但他们的检测新标准,影响的是消费趋势。我们要想占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就必须不断提升茶叶品质。”省农委高级农艺师杨庆认为,近年来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逐渐深入人心,”无公害茶叶生产也越来越受到茶农重视。目前全省170多万亩茶园中,经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的已达到110万亩,占总面积的65%。
提升品质之路
“扩大皖茶出口,必须把工作做在出口关之前。”省茶叶行业协会李念华会长说,要扎扎实实抓好基础工作——茶叶的标准化生产和清洁化加工,进一步提升我省茶叶品质。
首先,要加强老式茶园改造和良种基地建设。选用无性系良种改植,淘汰老式低产茶园:建设良种基地,加快无性系良种的选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在发挥绿茶传统优势基础上,开发一些特色茶。突出发展无公害茶叶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生产。今年,省农业部门将使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的茶园面积占到茶园总面积的80%。
其次,着力改善茶叶出口加工环境,推进茶叶清洁化加工。去年我省休宁县一大型茶厂在全省开展茶叶清洁化加工试点。金寨、郎溪等茶叶大县也力促茶叶企业开展清洁化改造。
李念华还建议,要注重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推动企业加大对茶叶品牌的开发投入和推广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力推广“公司+基地”的茶叶出口经营模式,支持茶叶出口企业建立自有种植基地。我省茶叶出口龙头企业——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通过参股、合资等形式,已拥有5个有机茶基地,面积达20万亩。该公司准备在“十一五”期间新建10个茶叶生产和加工基地,全部按国际茶叶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