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茶产业:激活后的挑战

作者:柯丽生 来自:农民日报 时间:2005-09-25
分享到:
    四川广元种茶很难,山高谷深,气候多变,交通闭塞;广元种茶也很苦,大部分茶园都不规则地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山头、高坡上,采摘、加工、运输很不易;广元种茶又很幸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他们的帮扶单位,历时已八年,使广元的茶产业有了科技支撑。
  八年前,没有人会想到广元也能出好茶,3万亩茶园仅做低档的边销茶,产值只有600万元;而八年后的今天,四川省的三个第六届中茶杯银奖中,广元市就拿到了两个,并成为拥有16.5万亩茶园、名茶产量1082吨、产值达1.01亿元的川北茶叶主产区。
  昔日的唐女皇武则天故里,茶产业又来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
  因地制宜破瓶颈广元种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的制约,种茶只是当地的副业,甚至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种茶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绿化荒山,虽然有一定的茶园面积,也因为缺乏种植和加工技术,效益低下,举步为艰。
  为改变这种现状,广元市的对口帮扶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16位专家,于1997年开始,先后到广元市的茶叶主产区青川、旺苍进行调研,并提出了“低海拔、背风口、有水源、近公路”的指导方针。同时,每年分期分批为茶农免费培训,从种植、加工到产品包装,手把手地指导茶农,使广元茶产业再现生机,走出了长期徘徊的困境。
  中茶所帮扶小组领衔专家白坤元研究员坦言:宜茶地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由每一个具体的茶园组成的,作为一个科技人员,必须要沉下去,才能有的放矢。
  广元位于川北山区,地处岷山、秦岭、大巴山之间,是我国气候、地理的分界线和过渡带,春寒秋凉,各种地形、地貌及气候小环境都不尽相同,茶园的选址、茶苗的选择,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低海拔、背风口、有水源、近公路”激活了广元茶产业,市农业局局长赵洪培深有感触:科技兴茶、科技帮扶是最好的帮扶,填补了产业的空白,是我们茶产业的启蒙老师。
  青川茶农跃跃欲试青川县现有10.4万亩茶园,是广元市的茶叶主产区,也是农业部拟建中的区域优势规划布局的产茶大县之一。2004年茶叶产量602吨,产值4500万元,2005年预计茶叶产量可增至750吨,产值达6500万元,茶农人均增收490元。
  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由于山区的交通制约,农民增收难,经济相对滞后,是四川省级贫困县。
  自1997年开始,在“中茶所”的专家指导下,转产名优茶,使青川茶农真切地感受到了种茶增收的前景,茶叶单价从边销茶的1~2元/斤,到如今名优茶的400~500元/斤。其中仙雾茶场今年生产的扁型绿茶,售价高达800元/斤。
  效益的带动,也提升了产业的发展水平,粗制滥造、散户经营逐步向以大户及茶农专合组织过渡。截至目前,全县开发茶园面积100亩以上的业主有116个,茶园面积共2.52万亩,累计投入2930万元。
  蒿溪回族乡、瓦砾乡、乔庄镇等一批茶叶产区乡镇先后成立了多种形式的协会、互助组等茶农专合组织,辐射和带动的农户,已占全县茶农的90%以上,成为青川茶产业新亮点。
  青川县分管农业的蒙副县长认为,青川的茶叶产业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础差、品牌弱、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仍未根本扭转,路还很长。
  政策扶持带动旺苍茶产业旺苍是近年来在广元茶界崛起的黑马,现有茶园面积4.5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2.5万亩,2004年茶叶产量410吨,产值2460万元;全县进入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大小业主为57家,其中米仓山茶业公司已成为广元市惟一的市级茶业龙头企业。
  旺苍县位于广元的东北部,是革命老区和国家级贫困县。为抓住对口帮扶机遇,发展茶产业,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以财政贴息、现金补助等形式,对发展茶叶产业成绩突出的茶农、业主和企业予以奖励,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同时,自2004年开始,县财政已拿出了200万元资金用于茶园建设补助,还优先安排一批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项目支持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的政策投入,激发了农户、业主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项目引导、信贷支持、农户自主、业主带动的多元化、多形式的茶产业发展体系。茶农收入明显增加,近两年的优质茶叶鲜叶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60元/斤。
  旺苍县化龙乡亭子茶场的老茶农王令杰又喜又忧:现在是不错,不知道今后茶叶多了会怎么样?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