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企改弦更张用有机茶扣门
作者:丁国元 来自:工人日报 时间:2005-09-13
本报讯(记者丁国元)面对近期欧盟和日本来势汹汹的茶叶进口新设限,记者9月12日从有关部门获悉,浙江、广东、福建等茶叶主产区正积极采取措施,扭转出口被动局面。中国食品土畜产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的秘书长蔡军表示:我国正大力发展种植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有机茶叶,既可以提高售价,又可避免外方设限。
从今年8月1日开始,欧盟实行茶叶农药残留限制新标准,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比现行标准严格了3000倍。日本也将于明年5月起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其中对茶叶农药残留限制也有明显变化。对此,浙江、广东、福建等几个茶叶出口大省都称,茶叶出口欧盟和日本的许多品种都将受阻,甚至有的企业决定逐渐放弃欧盟和日本市场。
据了解,我国每年茶叶出口达到25万吨,贸易金额约4亿多美元。但近年来,受欧盟、日本食品标准的挑战,并引发多场纠纷,导致我国茶叶出口明显下降。据统计,广东、安徽、福建、浙江等省一些品种出口额近3年下降幅度达50%以上。主要原因是我国茶叶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跟不上欧盟标准修订的步伐,且茶叶质量检验涉及到农业、卫生、质检、环保等多个部门,迄今仍然“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这种体制上的分割管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茶叶统一标准的制定。
据悉,欧盟近几年连续3次修订标准,对三氯杀螨醇和氰戎菊脂的标准限制更加严格。虽然我国农业部制定的《无公害茶》行业标准也禁止在茶叶上使用该类农药,但因茶园环境有残留量,仍不符合欧盟标准。
为了扭转茶叶出口被动局面,据悉,浙江、广东、福建等茶叶主产区目前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茶叶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环境。许多产茶区由各级政府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协力,抓源头,标本兼治,抓质量。从源头减少直至消除农药滞留,做到谁主管、谁监督、谁负责,明确农药安全责任,切实把农药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管理落实到位。同时培育大基地,扶持大企业,走规模化生产道路,建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按照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要求建立病虫害防治网络,加强茶叶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指导,落实好农药使用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污染,使茶叶生产处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茶叶出口的瓶颈问题。
从今年8月1日开始,欧盟实行茶叶农药残留限制新标准,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比现行标准严格了3000倍。日本也将于明年5月起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其中对茶叶农药残留限制也有明显变化。对此,浙江、广东、福建等几个茶叶出口大省都称,茶叶出口欧盟和日本的许多品种都将受阻,甚至有的企业决定逐渐放弃欧盟和日本市场。
据了解,我国每年茶叶出口达到25万吨,贸易金额约4亿多美元。但近年来,受欧盟、日本食品标准的挑战,并引发多场纠纷,导致我国茶叶出口明显下降。据统计,广东、安徽、福建、浙江等省一些品种出口额近3年下降幅度达50%以上。主要原因是我国茶叶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跟不上欧盟标准修订的步伐,且茶叶质量检验涉及到农业、卫生、质检、环保等多个部门,迄今仍然“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这种体制上的分割管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茶叶统一标准的制定。
据悉,欧盟近几年连续3次修订标准,对三氯杀螨醇和氰戎菊脂的标准限制更加严格。虽然我国农业部制定的《无公害茶》行业标准也禁止在茶叶上使用该类农药,但因茶园环境有残留量,仍不符合欧盟标准。
为了扭转茶叶出口被动局面,据悉,浙江、广东、福建等茶叶主产区目前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茶叶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环境。许多产茶区由各级政府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协力,抓源头,标本兼治,抓质量。从源头减少直至消除农药滞留,做到谁主管、谁监督、谁负责,明确农药安全责任,切实把农药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管理落实到位。同时培育大基地,扶持大企业,走规模化生产道路,建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按照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要求建立病虫害防治网络,加强茶叶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指导,落实好农药使用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污染,使茶叶生产处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茶叶出口的瓶颈问题。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