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沙绿茶”如何突围?

作者: 来自:人民网-海南视窗 时间:2005-08-19
分享到:

茶农采茶

    如何才能比较彻底地解除长期困扰“白沙绿茶”的假冒之痛?
  
  唯一的出路是提高假冒的成本,使假冒者无利可图。因为低技术含量,导致假冒的低成本。所以,利用“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护身符协同质监部门进行打击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要在加大自身成本(防伪标识)和消费成本(普及鉴别方法)有所动作。当然,终极的办法是发展。
  
  白沙绿茶目前的发展方向,一是不应忽视高端市场,精加工,提质量是关键;二是文化意味当加强,茶的品质不单在于可见产品的质量,还在于三千年绿茶文化的精气神。
  
  白沙绿茶由于产出地理因素的限制,出了陨石坑就不是“白沙绿茶”,所以在扩大生产规模上估计很难有大的突破。目前仍是绿茶的采收旺季,但在白沙茶厂的车间,记者看到一半机器处于停工状态。厂长袁清南也承认,开工不足是茶厂的一个遗憾。那么,“吃不饱就应吃得好”,当在质量和工艺上实现品质的飞跃,以便创拓高端产品,实现品牌的增值。
  
  目前,从白沙绿茶的包装上看,是定位于中低断市场的,最贵的茶叶一盒(6两)200多元,而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可卖到5000元一斤。白沙绿茶(毛尖)品质也在上乘,但价格却如此悬殊,可见其品牌价值在包装、制作工艺、和防伪标识等方面都有欠缺。
  
  与同样是“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海南文昌鸡相比,白沙绿茶也显得寒碜。与文昌鸡加工厂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相比,白沙茶厂已经老旧,生产处于半作坊状态;白沙绿茶1200万元的年产值与文昌鸡高达6亿元的年产值相比,也忽地矮了一大截。
  
  文昌鸡的优势在于技术,也在于宣介。常言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如今的铺天盖地的商业营销广告完全可以淹没许多消费者的“嗅觉”。文昌鸡的经验表明,文化唱戏往往是屡试不爽的,因为真正的文化可以启发人,深入人心,却又无法被复制。文昌鸡上至明朝贡品的传说,下至宋子文的“深情款款”尽皆入耳,吃鸡本是寻常事,如今竟成文化享受。白沙绿茶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加强鉴别法的研究,普及绿茶文化,结合“陨石茶”的优势引导健康潮流。 

蒸汽杀青工序

    当然,白沙绿茶的牌子来之不易,经营须有忧患意识。食品行业的频繁洗牌已让消费者麻木,但对企业(产品)而言,却是警钟长鸣。在一个品牌失信的背景下,意味着创牌更加艰难,而毁牌或在一念之间。若能在“发展的梦想”中积极地预见、排除导致“绿茶不绿”的各种可能因素,那么,白沙绿茶不但可以祛除“假冒之痛”,由白沙农场的“致富绿茶”变成白沙县甚至海南省的“致富绿茶”也将为时不远,“假冒之围”和“产值之围”一并解除。
  
  “躲进白沙成一统”是不足取的。白沙县的资源优势在农业,遗憾的是拳头产品极少,若白沙绿茶志在“飞跃发展”,政府部门肯定给予支持。白沙县新任县委书记王积权对此也表达了乐观的预期。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