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市场对科研提出新课题
——由一家“省级招牌县级所”的尴尬说起
随着茶叶产业勃兴,有关我省的“茶话”也频现媒体,而明眼人发现,曾为我省乃至全国茶叶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贵州省花样叶科研所似乎已淡出江湖,在时下的贵州“茶舞台”上难觅其踪。
昔日辉湟已定格为奖状上泛黄的记忆
近日,记者来到湄潭县城内的省茶科所,恰遇所长带领全所人员到茶山里忙活去了。在办公楼的一间房间里,几名职工正在忙着加工茶叶,“今年茶叶价格看好,可人手不够,只好动员全报人员都上山采茶。”从山上赶回来的所长解释说,所里还经营一个几十亩的茶园,收入可以对经费严重不足作一定的弥补。
走进破旧不堪的办公楼房,简陋的设备和布满灰尘的办公桌椅,使记者很难相信眼前的茶科所一度曾是除中国茶科所外全国实力最强的茶叶科研机构。作为我国早期建立的3个茶叶专定研究机构之一,在计划经济时代,省茶科所在全国具有相当高的行业地位,也拥有一些全国知名的茶叶科研专家。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省茶科所在茶良种选育和茶树栽培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成就,选育开发的“黔湄”系列茶树品种,到上世纪90年代一直是我省主要繁殖推广的茶树良种,被全国茶树良种审会认定为全国茶树优良品种。此外,“茶树密植免耕快速高产栽培技术”也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
据1992年农业部对全国1332个涉农专业科研所综合评估打分,贵州省茶科所排名302名,在全省38个科研所中排名第2位,位列省农业厅8个直属科研所第一。
在少有人光顾的该所荣誉陈列室里,记者看到满墙的科研成果奖状和桌上的若干专著、论文都布满尘埃,昔日的荣耀在这里定格成为泛黄的记忆。
记者从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获知,省茶科所眼下无论是研究力量、研究水平还是成果转化程度目前在该厅8个直属科研机构中均处挂末位置,尤其是近年来科研成果很少,2003年和2004年两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与茶山“零距离”和与市场“远距离”
省茶科所目前共有职工90余人,其中,专业科技人员33人,仅占三分之一。全部运转经费靠上级拨款,包括办公经费及科研经费在内一年拨款额为200万元。该所科技管理科科长令狐昌弟说,拨款除去人员工资,科研经费所剩无几。虽然所里创办的茶园每年能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对巨大经费缺口来说,不过杯水车薪。他估算,目前茶科所每年的科研经费缺口“至少在40万元以上”。
令狐昌弟告诉记者,由于经费短缺,茶科所一些很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没有得以及时推广应用。“名优茶机械加工工艺”是茶科所改进我省炒茶工艺,提高名优茶比例的一项先进技术成果,但因推广经费严重不足,该成果只能在湄潭县及周边地区使用,几年过去,现在这项技术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眼下,茶科所的成果辐射能力很弱,成果转化率约在10%至20%之间。
“一个省级所,80%的成果推广转化大多停留在遵义,重点又仅是湄潭。”一名茶科所职工无奈地说,外省不少同类科研机构已走向市场化推广成果的发展之路程,“而我们还是老一套”。
省茶科所还承担着农业部指定的全国茶叶良种区域实验任务,在掌握茶叶良种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对选育了大批茶树良种的茶科所来说,无疑是推广转化科技成果的良好时机。然而,令狐昌弟告诉记者,因信息不畅,哪些地方需要引进茶树良种,茶树所并不知道。
省茶科所至今没有有效收集市场信息的专门机构和先进手段,虽设有“情报资料室”,但其功能基本上只是订一些报纸和杂志,没有配置专门的人员,去年才设立了网站。“我们不太了解哪些地方在发展茶业,哪些地方需要技术,目前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报刊加小道消息,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象个盲人。”茶科所一位不愿留名的职工直言不讳。
“当省给招牌和落后的体制遭遇开放的大市场时,必然导致种种尴尬局面出现。”对贵州省茶科所的窘境,一长期在黔的冯姓浙江茶商如是评说。
省茶科所地处远离中心城市不同的是,近年来,浙江、湖南、四川等产茶省的同类应用型科研机构,都是面向市场,立足于交通便捷、信息集中的省城,茶区仅作为科研基地。
有关人士分析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省茶科所的一路程辉煌得益于计划经济时代科研机构的一个基本理念:科研为生产服务——茶科所靠近山间地头,建在茶叶主产地成就了骄傲的昨天。而在全国及我省茶叶产业蓬勃发展和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一个省级茶科所与局部主产区的“零距离”,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易造成与茶叶产业大市场的“远距离”。
“省茶科所今天的现状不足为奇。”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处长刘玉国认为,科研支持开发,开发反哺科研,对科研机构而言,这是互动的,彼此相互影响。至今尚未从体制上胶胎换骨的省茶科所在过去几十年时间,曾汇集了不少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大山里的茶科所少有专业院校丝业进入,人才培养断层矛盾日益凸显。
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是体制
业内人士分析,从表象看,省茶科所陷入困境是缺乏市场意识,缺乏资金投入,缺乏优秀人才,而根源是体制的严重不适应,这是第一块倾倒的多米诺骨牌。
“有为才有位,农业科研机构只有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才可能得到良性发展。”省农业厅助理巡视员、科技教育处原处长杨明聪认为,科研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科研机构应该转变观念,立足产业,面向市场,在产业与市场中寻找自己的方向,根据市场需要明确科研目标和定位。
时下,我省茶叶产业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异常残酷的市场竞争。我省茶叶种植面积大,品质优,但产量低、产值小,缺乏品牌经营战略和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所有这些,对曾经名噪一时的省茶科所,都应是大有可为的机遇,而体制的僵化却使这个曾经的“标杆所”陷入难以作为的尴尬。在贵州茶城一茶商直言,作为我省惟一的省级茶叶科研机构,省茶科所扮演的不应该只是目前“省级招牌县级所”的角色。
“改革科研体制,整合我省有限的茶叶科研资源,使之能与我省茶叶产业和谐共舞,是省茶科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一位业内人士如此“点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