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院士陈宗懋:茶叶的农药残余媒体勿危言耸听
农残问题并非新问题,早在60年代就有了
记者(下文简称记):陈院士,你老平时喝什么茶呢?
陈宗懋(下文简称陈):我是浙江人,一般习惯喝绿茶。不过,不同的茶各有好处,绿茶属凉性,夏天较适合;而红茶和乌龙茶暖胃,适合冬天喝。所以,我分季节喝。有的人晚上不敢喝茶,而我喝过茶之后也不会睡不着。
记:在潮州这一带,人们说晚上不喝茶睡不着。但他们喝得特别浓,你是否也接受?
陈:还可以。但有一次来潮州,走到哪喝到哪,而且每一杯都那么浓,最后胃也受不了。
记:看来好东西也要适可而止。你大学是读的农学专业,当时报考是出于什么理想?
陈:纯属偶然。我17岁时是想报考复旦大学医学院,但报名时排错了队,进了农艺系,学植物保护专业,也就是关于防治病虫害方面的,觉得也不错。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研究甜菜,后来回到了南方,从1960年开始研究茶叶。
记:我们知道,你主编了《中国茶经》和《中国茶叶大辞典》,而且在茶叶的农药残留等方面的研究成就特别突出,主持创建了“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和“茶园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两个新兴茶学领域,构建了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而在中国,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关注是在入世前后。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研究的?
陈:农残问题并非新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就开始研究了。当时,中国茶叶多出国欧洲,已经发现农药超标现象。
记:那时的农药品种与现在不一样,好像是666、DDT之类的。
陈:是的。这些药当时全世界都用,杀虫效果好,价格便宜,但就是不易分解。你知道,茶叶主要是嫩芽,喷药后7-10天叶芽就老了,而当时的农药在这期间还未分解哩,所以残留高。有一批出口到英国的红茶,查出有问题后被销毁。我一测量,发现666农药残留高出标准100倍。后来,随着人们对农残的重视,农药不断更新换代,趋向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欧盟所定的农残标准,有的一下子下降100倍
记:为什么茶叶的农残问题,近年来突然那么喧嚣,是否因为越来越严重了?
陈:这个问题有两方面,其一是从政府到群众都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也就关注得多了;另一方面,受国外特别是欧洲对中国茶叶采取一些措施的影响。在上世纪后半叶,亚洲和非洲的产茶国越来越多,而且茶叶单产也越来越高,这就造成世界的茶叶总生产量大于消费量的状况。石油生产有国际产油组织控制产量和价格,而茶叶生产国却是散沙一盘,而且又多是第三世界,对价格不仅无法控制,而且互相压价。
记:这么一来,发达国家对茶叶有更大的话事权。
陈:欧洲不是茶叶生产国,却是消费大国。它就用标准来刁难生产国。尤其是从1999年起,中国入世前夕,欧盟就大幅度地调整了农残标准,迄今调整了七次。检测农药的品种从原先7种,第一次调整就变成63种,2004年增加到173种,今年的最新标准已经多达186种。而且,欧盟定的残留标准也大大地下降,这意味着检测也就严格了许多许多。如氰戊菊酯类农药,在1999年6月30日到7月1日,标准一天之间就下降了100倍。所以,我就质问欧盟的有关专家:“原先的标准与现在的相差100倍,哪一个才是科学的呢?”
记:那他们怎么回答?
陈:他们也只好说:“用科学解释不清,这是政治和生意方面的事。”一语道破天机。
记:这样调整标准,也难怪中国企业那两年被打得晕头转向。
陈:欧盟从1999年以来已先后颁布了七次茶叶农残标准,有如下几个变化:首先是检验农药的种类越来越多,目前还包括有增效剂;其二是标准日趋严格化。世卫组织对查验的残留标准是以风险评估为准则,对毒性大、接触量大的严控,而对较小的则宽松。而欧盟标准却是完全不是这样,而竟然是以仪器食品内的最小可验出的农药成份量作为标准,是非常不合理、不科学的。
记:欧盟那么严格,那他们自己就不用农药了吗?
陈:他们是对别人严,对自己宽。从2003年7月25日起,欧盟规定了320种农药停止在市场上销售,这些品种都按最低检出量来制订标准。而欧盟对于按自己技术生产出的农药,标准却宽得令人不敢相信。
茶叶和茶汤中的农残含量不是一回事
记:在这次会上,广东省农业厅蔡副厅长说:“经过这几年的宣传和督促工作,广东的农产品中茶叶是最安全的。”你的实验室被欧盟认证为中国惟一的向欧盟出口茶叶农残检测的实验室,你认为全国情况是否也同样乐观。
陈:1999年7月以后,中国刚刚入世时,出口的食品中茶叶的问题最突出。由于产茶企业未及时调整生产,导致82%的出口茶不合格。随即,从国家到茶叶生产大省,及市县镇的政府都重视这个问题,层层办培训班,大家学习如何用农药。农业部也下文,对农药禁用一些,推荐一些,结果这几年进步很大,数字倒过来了。
记:早几年杭州有家报纸打出这么个标题:“喝茶等于喝农药”,听说你对此提出纠正。
陈:那是1998年12月的一天,杭州一份报纸的创刊号登出这则标题,还配了漫画。我一看,就马上打电话给报社,说这是误导。那位记者说:“茶叶验出了农药,那喝茶就等于喝农药。”我说:“这不可等同。比如说,你爸爸长胡子,而长胡子的人不等于是你爸爸。”经过我的解释,他重新写了一篇报道。我后来提醒传媒,对茶叶安全性的宣传要恰当。
记:那你也给我们解释一下。
陈:目前农业生产中还必需使用化学农药以保证农业的丰收,因此各种食品中或多或少存在少量农药残留,但只要低于残留限量的标准,即使长期接触,也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影响。关键是,传媒首先不能将检出率与超标率混淆了。比如,报纸登载某次检出20%,消费者不懂这个区别就怕了,以为这么多的茶叶有问题,吃了就会中毒。其实这批超标的可能仅是1%。何况,人的身体有解毒机制,会自动排放毒素。
记:而且茶叶与茶汤还有差别。
陈: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和茶汤中的含量不是一回事。饮茶时人们只饮用茶汤,而不会去吃茶渣。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有多少农药会在泡茶时释出,不同农药在茶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目前在茶叶生产中推广使用的农药,多是水溶解度极低的农药品种,乐果的溶解度极高,因此产茶企业是不准用的。我们的测试结果表明,推广使用的农药进入茶汤中的含量一般只有1%左右。那么,按一天13克这个世界上平均最高的茶叶消费量来算,即使这些茶叶有一点农残超标,真正随茶汤喝下肚子的也微乎其微。其三,报纸常常说,我们茶叶多少不符合欧盟标准,其实消费者不必迷信它,多半是贸易壁垒。当然,生产和经营者就不得不遵照它。
铅的超标多,是因为国内标准设置不合理
记:那么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呢?这好像也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陈:主要是铅的问题。铅大多是来自土地中的矿物质。因化肥使土壤酸化,它就游离出来,被茶树吸收。另外,汽车尾气中含铅,随空气飘移,落到茶叶上。一些在风景区的产茶区,特别是汽车来往多的,茶叶含铅量较高。但中国茶叶含铅超标普遍,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国内标准的设置不合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卫生部门没有征求农业部门意见,就定了2毫克/千克的这个标准,但当时实际的用处并不大。到90年代农产品的标准被重视起来后,我们的标准就不得了啦,是全世界最严的。欧盟是5毫克,香港是6毫克,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10毫克,最讲究的日本25毫克,都与我国的标准差异很大。
记:这个因素倒是人们想不到的。为什么我们不调整一下呢?
陈:标准修订往严里容易,往宽里难。我曾呼吁,不要中国人自己卡自己,要尽快修订标准。有一次,有一批中国茶叶出口时,因含铅2.5ppm被欧洲打回。我说,这并没有超过欧盟的标准。可欧盟的专家说:“既然超出了你们国家的标准,为什么还放出来?”但听说近期将调到5毫克。这样一来,含铅超标率会大大降低。还有一方面,茶叶中即使含铅有一点超标,如果从饮用安全角度来考虑,应该说大致还是安全的。因此,不能因为茶叶中含铅,就想当然地认为会通过饮茶进入人体,更不能引伸到可引起“铅中毒”,甚至引起“老年性痴呆”。
记:在这次的会上,我发现有专家也提出茶叶含氟的问题。前些时候,有知名品牌的红茶被美国查出超标。牙膏中不是还添加了这种元素吗?它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
陈:氟是双刃剑,有益有害的分界点很接近。浓度适量时是有益,如牙膏中加一点可预防龋齿。但成分太高了就有害,反过来造成氟斑牙和氟骨症。泡茶时的氟浸出率约30%-80%,根据美国的资料,如当水中含氟为1毫克/千克时,儿童患氟斑牙的发病率为0;而含2至4毫克,发病率就达10%至50%;到含4毫克,发病率就为100%,其中5%以上还患氟骨症。我国规定每人每天允许氟的摄入量为1.5—4毫克。所以,如果茶叶中的氟含量过高,那么如果每天泡10克含高氟的茶叶,就会有可能超过标准。
记:那人们饮茶要当心什么呢?
陈:茶树特别能吸收氟元素,常常是茶叶的含氟量大大高于土壤中的氟元素含量,老茶树的茶叶含量更高些。因此,用粗叶老叶制的砖茶含氟量最高。我建议,制作普洱茶、乌龙茶,可用稍嫩些的原料,就可以降低茶叶中的氟含量。另外,小孩和孕妇尽量少喝茶。
我很有信心,茶不会被饮料所代替
记:前些年,人们担忧:茶渐渐会被饮料所代替。但我觉得,经过非典,人们更加相信饮茶有益健康。所以在这次会上,大家都看好茶叶的前景,广东省农业厅一位专家说,估计今年的茶叶会涨价一成左右。
陈:我很有信心,茶不会被饮料所代替。从茶到饮料,再回到茶,这有一个过程。在飞机上,你可以发现,要可乐不如要茶、矿泉水的人多。因为,茶不仅比饮料解渴,也更利于健康。哈佛大学也曾公布,绿茶中的茶氨酸可使人的免疫性提高五倍,这些都刺激了茶叶销量。
记:那么不同的茶叶品种,功效是否有差别呢?
陈:当然有。要减肥,或者有心血管毛病的人,饮乌龙茶、普洱茶最好,红茶次之;要抗癌,就以绿茶和乌龙茶较好。饮茶也有副作用,可能加重神经衰弱。另外,胃不好的人要喝淡一些,以免造成对胃黏膜的刺激。
记:中国饮茶历史最悠久,人均消费量在世界上好像不算高。
陈:是的。在中国,人均年消费量最高的广州是1600克,上海和杭州约为1000克,而英国则为2500克。
记:英国不仅有着饮茶的传统,而且有着深厚和普及的茶文化。近年来,中国茶艺馆越开越多,是否对普及茶文化将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陈:对。1991年我去台湾,见到处处都是茶馆,多过咖啡馆,高中低档都有。我很诧异,原来饮茶也可以搞得这么多姿多彩。
记:你还研究过茶叶的有效成份利用。这方面也可能很有潜力。
陈:是的。过去人们只想到茶叶唯一用途是冲泡,现代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如茶多酚,有极大市场。我们每年都有不少粗老茶积压仓库,可以进行开发利用,应该走这条路。
记:你对广东茶叶界发展有什么建议呢?
陈:广东有不少好的茶种,但在品牌制造和市场推广方面还要下功夫,一个地方的品牌不能太分散。当今,无公害茶、绿色茶、食品茶、有机茶成为市场主流,所以我在这次会上呼吁产茶企业要清洁化生产,包括加强设备改造,制作过程尽量少接触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