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合理调整茶类结构 促进春茶增效增收

作者: 来自:霞浦农网 时间:2005-06-04
分享到:

    2004年春茶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我县自去年入夏经来,茶园遭受到罕见的热旱危害,至早春依然受干旱威胁,影响春茶产量。同时,春茶又受到消费市场转型的挑战,苿莉花茶市场销售格局发生变化,出现绿茶销售猛增的新形势。县茶叶主管部门针对春茶产销新形势、新特点,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茶区农民增收列入为春茶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引导茶区瞄准市场销售趋势,合理调整茶类结构,引进、研制先进制茶机械,发挥资源优势,研发特种绿茶,拓宽销售渠道,促进春茶增效增收,全县开发扁形、芽形、毫形等特种绿茶150吨,产值1800万元,增收600万元,每50公斤增值2000元。

    主要成效与作法:

    一、开发特早高香新品种“元宵茶”、“春波绿”系列产品成为茶农增收的新亮点。近年来,加大了“元宵茶”、“春波绿”新品种推广力度,在县茶场、崇儒、水门、溪南等乡镇建立了“元宵茶”、“春波绿”生产基地。今年春茶,县茶厂、长溪茶厂、水门振兴茶厂、墩后茶厂研发高香扁形特种绿茶,在市场十分畅销,成为礼品茶。每公斤价格达200–500元,最高价格达1000元。由于特早高香新产品开发成功,使霞浦茶区春茶采制时间提早1个月,新产品于2月中旬就进入茶叶市场。今春在加工厂的带动下,凡种植“元宵茶”、“春波绿”的茶农在3月底前每亩收入可达1000–2000元。松城墓斗种植6亩“元宵茶”在4月初每亩就收入1966元。崇儒乡半路张村雷伏照种植1.5亩“元宵茶”,在3月底前卖茶菁收入3000多元,亩收入可达2000元。“元宵茶”茶菁开盘价格每公斤100元,全春平均60元以上。水门乡振兴茶厂与上海茶庄联姻开发“春波绿”特种绿茶,成为水门乡茶农增收的新亮点。“春波绿”于三月初开采,每斤卖价40元以上,平均卖价25–30元。墩后村茶农于九十年代末试种的“春波绿”,今年春茶进入盛采期,每亩出产茶菁收入2000–3000元,茶岗村茶农雷德生于2003年春定植1亩“春波绿”,今年打顶收入400元。

    二、研发高香翠芽新产品促进大毫茶增值。我县建成3万亩大毫茶品种基地,前几年开发窨制花茶的“炒银针”数千担,取得较好效益。但是今年茶叶市场消费格局发生变化,花茶市场在萎缩,“炒银针”滞销,价格下跌,针对茶叶市场绿茶销量增长的新形势,在引进新机械的同时,县吊装机械厂研制成功多功能名优茶机械,在水门、溪南等茶区应用,将“银针”原料改制成为扁形翠绿色“香翠芽”特种绿茶,直销北京市场,供不应求,卖价高,前期每50公斤卖价1.0–1.1万元,至4月初,每50公斤价格仍维持在0.6万元左右,每公斤价格比“炒银针”上升2000–4000元。“炒银针”价格低,且不易出手。水门乡后湾村茶叶加工厂在3月中旬就加工“金山翠芽”1.5吨,卖价30万元,为茶农增收10多万元。溪南镇芹头村茶叶加工厂是“银针”产区,春茶转变快,引进5台多功能名优茶机械,春茶预计改制“香翠芽”5吨,销往北京市场,卖价高,且稳定,全村春茶每户茶农预计增收600–800元。

    三、以北京老字号为依托开发“品牌”产品,带动茶农增收。崇儒、柏洋等乡茶区通过茶叶加工厂与北京老字号茶庄联姻,开发“品牌”产品,以销定产,促进茶类结构调整,为茶农增收开辟新途径。溪边沈氏茶厂与老字号张一元茶庄合作,成为张一元茶庄品牌产品“仙岩雪峰”的产地,。该茶厂选用大毫茶嫩梢为原料,根据产品质量标准,指导溪边村周边茶农合理采摘,按一芽一叶标准采摘,茶菁价格十分稳定,带动当地茶农增收。柏洋乡洋里村“目海”、“广茂”等茶叶加工厂与北京连道茶庄联姻,开发半烘炒特种绿茶,直销北京连道茶市,亦促进当地茶农增收。

    四、发挥中小叶品种资源优势,开发扁形特种绿茶,提高产品价值。我县在调整品种结构中,对于开采期特早、生产树势较好的有性群体,进行“三改”措施复壮树冠。近年特种绿茶畅销,保留下来的中小叶种茶园成为采制扁形特种绿茶的优质原料产地。县茶场通过加强中小品种茶园管理,发挥其原料的优势,全年加工扁形特种绿茶30多吨,营销全国大中城市,获得较好利盈,成为职工致富的重要门路。每户职工年收入达1–2万元,高者达3万元以上,全场盖新房20多幢。松城、水门等地亦新办多家小型加工厂选购中小叶种茶菁为原料,加工扁形特种绿茶,每公斤茶菁原料多卖4–5元,促进茶农增收。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