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赣茶睡狮初醒
记者:由九三学社江西省委员会组织的江西省茶产业现状的调研活动现在已告一段落,作为九三学社在江西的负责人,您对此次调研活动有何体会?
邵鸿:我们九三学社江西省委员会的许多成员,都来自科技和农业部门,与其他一些民主党派相比,会多一点侧重,尤其是今年孟建柱书记提出了“希望在山”之后,全省上下备受鼓舞,也更加促成了我们搞这次调研活动的决心。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60% 为山区,“做好山文章” 对江西的经济至关重要。茶叶又是我省一个传统的农产品,“庐山云雾”、“婺绿”、“宁红”、“浮红工夫茶”等在历史上都十分出名。但是,就目前的消费市场而言,离开江西,在国内的其他地方,很难看到“赣茶”的影子。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为提升“赣茶”的产业水平尽一点力。
记者:在了解了此次调研活动的一些相关情况之后,您对江西茶产业的现状有哪些评价?
邵鸿:我是研究历史的,对茶产业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只能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总体而言是有欣慰、有鼓舞、也有艰难。欣慰的是,在城市化、工业化日益发展,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的今天,我省茶叶产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森林覆盖率及各种天然植被良好,甚至达到了86% 的国内领先水平,实属不易。从资源的角度和人们崇尚绿色的发展趋势来看,我省的茶叶产业化已经有了一个极高的起点。
同时,调研人员的所到之处,当地的统战部门及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积极配合,对茶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注册产地证明商标、成立茶叶协会、推行标准化生产等各项举措也在各地搞得红红火火,发展势头令人鼓舞。
但是,我们也看到,江西茶产业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品牌不强、生产规模过小、产品包装档次不高等各种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特别是大部分茶产区都在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投资匮乏,千家万户的小农经营传统模式并未改变,产业化的起步还很艰难,发展滞后。
记者:确实,与浙江、福建等许多茶产业发达省份相比,江西还有较大的差距, 离做大做强会有一个不短的过程。然而在当前,茶产业发展的重心已从种植业向加工、流通领域转移,资源整合,品牌整合成了一种无可避免的大趋势。国内其他知名茶叶品牌进入江西消费市场,挤占“赣茶”的市场份额,必定会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您认为起步较晚,总量不大、竞争力不强的江西茶产业,今后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邵鸿:对此,我个人十分乐观。
第一,茶叶市场的总体供求目前还是基本平衡,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的健康功能和“茶为国饮”的提出,已越来越多地被大家所接受,消费需求趋旺。
第二,茶叶产业是一种资源性的产业,对沿海发达省份来说,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化的加速,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经营成本等不断上涨,发展制约的瓶颈日趋凸现,资本扩张、品牌扩张已初露端倪。在我们江西,现在就有许多浙江人的茶叶基地,他们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十分明显,外来人和外来茶成了我们的一面镜子,对江西茶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即是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俗,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喝茶不是喝水,在某种意义上讲,喝茶是带有一定文化倾向的消费行为。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绿茶等茶类,都拥有各自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同时,这种不同的消费群体又带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征。正是这种环境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和地域的多样性,才造就了我们多元的文化习俗,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茶是一种带有地域消费特点的农产品。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就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江西本地茶农所卖名茶的平均价格都要200 多元一斤,比国内的大部分名茶平均价格要高出一倍。包装、品牌、知名度一般,何以会比其他知名品牌价高呢?经向有关专家了解,主要是江西人喜欢喝本地名茶,可本地名茶数量不多,以稀为贵。
其实,在国内的许多地方都有相类似的情况,春节一过,来自广西、贵州、云南的早茶纷纷在一些城市里上市,价格也不高,可是消费者却并不认可,反而愿意等一段时间去买价格更贵的本地新茶。在茶叶市场上,旺销期和本地茶叶的旺采期往往是一致的。可以说,茶叶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其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就江西目前面积不大、产量不高的茶产业现状而言,发展潜力、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对消费者来讲,“赣茶”的主导地位更是不可撼动,我对此充满信心。
记者:作为一个学者和民主党派的负责人,您认为江西茶产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一些?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您有信心吗? 为什么?
邵鸿: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许多,品牌问题、资金投入问题、标准化问题等等。在此次调研中,各地茶农要求茶叶机械能和粮食机械一样实行政府补贴的呼声就很高,这关系到茶农们的切身利益。但是,对江西茶产业来讲,整体水平不高,并不是解决某一个局部的问题就会收到成效的。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产业化的载体,江西不缺好茶,缺的只是把各种零零散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竞争力的能力。
传统的以国有茶厂、国有茶场和集体茶场为产业主体的模式裂变之后,新的茶产业运作模式仍未形成。现有的龙头企业不仅普遍规模偏小,设备简陋,而且数量也不多,带动能力十分有限。指望各级地方政府大规模投入,这些茶产区大都是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虽然一些地方政府有点投入,与庞大的需求相比,也是杯水车薪,难有作为。像修水县那样敢投入的,在江西是不多见的。
但是,在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显露出一种新的动向,得雨活茶无偿资助茶农,林生茶向茶农赠送茶苗,茶叶企业自发组织产业协会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化都是茶农和企业自发完成的。由此可见,发展茶产业是茶产区政府与茶农、企业的共识,茶农和企业的积极性丝毫也不亚于地方政府。他们各有所长,长年活跃在第一线,有技术、有一定的资金、有各自的销售网络,甚至还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苦于单枪匹马,一直在市场上难有作为。
其实他们的整体实力已不可低估,之所以仍在各自为战,就是缺少一个能让他们结为利益共同体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江西发展茶产业不仅有优势、有基础,也有实力,只要创新机制,为自己的发展找到一个载体。农民合作社、贷款担保基金、各类产业协会等等,外省市已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在现阶段,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赣茶”一定是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