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振兴并非遥不可及

作者: 来自:农民日报 时间:2005-06-26
分享到:

    修水历史上就是传统的茶叶大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我县茶叶面积达43万亩,最高产量达20万担, 茶叶收入占农业收入比重的51.64%,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面积亦在10万亩左右,茶叶产业上交税收占全县1/5。历史上茶叶在我县经济中占有很重的份额,亦有很好的发展基础。

    修水位于鄱阳湖五大水系之一—— 修河上游,是惟一没有污染源和受到污染的河流。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全县版图4504平方公里,面积为江西之最。境内重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天然的宜茶区域。随着国家移民扶贫的力度加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由山区迁入城镇,留有大量的荒山、荒地,为茶叶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是修水做好“绿色”茶业文章的重笔。

    同时,修水还是一个名茶大县。后唐年间,本县就产制茶叶。历代茶师勤于钻研、精心制作,研制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名优茶。所产“宁红”茶品牌已深入人心,有不知修水者,然无不知“宁红”者,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欣然题词:“祁红、宁红,并称红茶之首”。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父子将家乡精制的“双井绿”茶推赏于京师,一时名动京华,被欧阳修誉为“草茶第一”,是江西省八大名茶之一,是庐山会议的献礼茶。这些都是我县茶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

    修水又是一个茶文化大县,这里是新石器时期有代表性的山背文化发生地,是佛教禅宗支派黄龙宗的发源地。历代人文鼎盛,名人荟萃,是大革命时期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七百里修江孕育了这里独特的地域文化,茶歌、茶戏历代相传,名人咏茶诗赋不断。

    正是基于茶叶在我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其列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要把修水建设成江西茶叶规模大县、品牌名县、产业强县。

    我认为有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三种优势:天时:回归自然的绿色有机食品,是当代食品发展的国际潮流。2001 年,修水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20 个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国家对“三农”越来越重视,连续几个中央1 号文件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修水所拥有的“宁红”、“神茶”、“双井绿” 等品牌声名远播,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地利:修水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大、土壤有机质丰富、海拔较高、气候温和,且远离大中城市和工业区,无污染,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流的生态环境,为天然宜茶区域。正如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视察修水时所说:“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的。”人和:这是最主要的,也可以说是我们发展茶产业的底气所在。

    修水有1000多年种茶、制茶的历史,群众形成了种茶、制茶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加工经验;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近代陈门五杰—— 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等历史名人,为修水留下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当代茶圣吴觉农倡导兴办的修水茶校,为修水培育了大批茶业科技人才,如今在全国各地开办茶庄和从事茶叶销售的人员达500 余人;县委、县政府发展茶业的信念坚定,全县人民心齐劲足。

    修水实施茶业发展战略是县委、县政府顺应历史潮流,抢抓市场发展机遇作出的正确决策。纵观修水茶业发展的历史,从宋代的“双井绿”被欧阳修誉为“草茶第一”到后来的衰落,从清代宁红茶“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鼎盛到解放前的低潮,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红”、“神茶”的蜚声海内外到后来的日渐消沉,其间的起起落落、兴兴衰衰,让修水人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鼎盛中暗藏着衰败的危机,低潮时也必定孕育着高潮的机会。

    近几年,通过实施茶业发展战略,“神茶”在不断开拓台湾、日本、韩国、俄罗斯等新的市场的同时,巩固了原有销售市场;手工名茶产量、产值、销量每年成倍增长,销售市场日益扩大;“宁红”茶也在逐步恢复元气,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充分说明了只要决策正确、引导得当,振兴修水茶业不是遥远不可及的梦想。

    发展难,在低潮时发展更难。但修水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不会动摇,县委、县政府实施茶业发展战略的政策不会改变,振兴修水茶业,续写修水茶业辉煌,我们充满信心。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