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茶品牌二十年走出“三大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茶叶生产即开始了从“大众茶”向“名优茶”的转型,品牌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2004 年底,全省茶叶总产量达13.9 万吨,产值45亿元,居国内领先。回顾近二十多年,浙江茶叶品牌建设走了三个阶段。
恢复创新期极大地丰富了茶叶品牌。1978- 1990年,各级政府对开发名茶十分重视,广大茶农创制品牌茶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挖掘、恢复历史名茶和积极创制新名茶并举的方针,浙江茶叶品牌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至1990年浙江名茶证书品牌达到了34只,名茶产量达到了4300吨,其中部级品牌达到了11个,仅12年时间恢复了历史辉煌水平,与此同时,浙江茶叶的产值也达到了6.2亿元,其中名茶产值首次突破亿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茶叶品牌,也大大提高了种茶的经济效益。
标准规范期促发了品牌茶叶全面开发。1991- 2000年,随着品牌名茶产量的增加,名茶开始从礼品走向了商品的舞台,这阶段完成品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不仅制定了产品质量标准,而且完成了包括栽培、管理、加工等系列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品牌名茶扩大生产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大部分品牌名茶的商标问题,从而促进了品牌名茶的大发展。这阶段同时还是一个品牌继续丰富的阶段,不仅有浙江省农业厅定期举办的名茶评比活动,许多社会团体与其他组织的评优活动也十分红火。
到2000年,全省有42只名茶获得了省级名茶证书,包括地方品牌,名茶总量达150只,这其中25只品牌先后被认定为全国农业名牌产品,10只被认定为省级农业名牌产品,产量达到了2.8万吨,产值达到了17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24.4%和78.7%。品牌名茶彻底巩固了占全省茶叶经济的主导地位。
二次创业期推动了品牌整合。随着名优茶的快速发展,茶叶品牌多而散、生产规模小而乱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与新时期产品品牌化、市场化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一矛盾已成为阻碍浙江名优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此,2001年,浙江省提出了从茶叶大省走向茶叶强省的发展思路,目的是希望通过实施“四大战略”,即精品战略名牌战略、绿色战略和文化战略,促进茶叶品牌优化与提升,全面构筑浙江茶叶新优势。长,2004年全省茶叶产量为13.87万。
要求全省要以龙井茶为主,其他品牌为辅的产品结构与区域布局,每个产茶县或一个区域原则上集中力量打响与重点扶持一只具有地方特色竞争力强的品牌。通过大力推行无公害技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挖掘与弘扬茶文化增强品牌发展活力。
2004年,浙江省十大名茶评选把品牌整合推向了高潮, 并开始走上了浙江茶叶创名牌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我省的茶叶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增长,2004 年全省茶叶产量为13.87 万吨,产值达到了45 亿元,其中品牌名优茶产量44 万吨,产值达39 亿元,近用了4 年时间比2000 年增长了一倍。同时,市场化运作的茶叶品牌的凸显,更给浙江茶叶品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中国内最大的茶叶出口企业—— 浙江省华发出口茶厂的“皇帝牌” 和武义更香茶叶有限公司的更香牌,已在国内茶界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