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茶已长成---山东省茶叶产业发展已今非昔比
作为北方省份,山东并非茶业主产区,却造就了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
日照茶已成为市场上的亮点,不仅专卖店大大增加,连一些南方茶叶专卖店都开始兼售日照茶。日照绿茶今年初已在北京建起全国最北的茶园,搭建起日照茶直销北京的第一块“平台”
◆导报记者吕文济南报道
进入5月份以来,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果茶技术指导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段家祥显得特别忙碌:刚刚参加完5月12日开幕的第二届崂山茶文化旅游节,又迎来了5月20日开幕的济南第三届国际茶博会,而6月底还有个日照第三届茶博会要参加。“忙是忙点,”段家祥平静中透出自豪,“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山东茶叶市场在全国的地位正在一天天提高,山东省茶叶产业的发展已今非昔比。”
喝出来的最大茶叶市场
从日前落幕的济南第三届国际茶博会上,记者切实感受到了山东茶市的繁荣景象。5月20日上午,在茶博会开幕式举办地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只见偌大的市场内被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人、车挤得满满的,以至保安不得不在大门口控制车辆的进入。在这一偏僻地点人气如此之旺,实在出乎记者的意料。该市场总经理侯国云告诉记者,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驻场经营户640家,经营茶叶及相关商品上万种。最近5年来,茶叶交易量每年以10万担的速度递增,交易辐射东北、华北、西北等省市区。2004年茶叶交易量达80万担,交易额达13亿元,已成为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被茶界权威人士称为中国茶市的“晴雨表”。
另据介绍,自2001年以来,济南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国际茶博览会,成为全国茶界最有影响力的展会之一,并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定为重点扶持的两个展会之一。此届茶博会不仅吸引了国内15个省区的300多个企业,美国、俄罗斯、英国、印度、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茶商也慕名而至。此届茶博会除正常的茶叶展销、经贸洽谈外,茶道表演、万人品茶、名茶评比及拍卖、茶与健康论坛等活动,也让茶民们过足了茶瘾。 作为北方省份,山东并非全国茶叶主产区,为何能够造就全国规模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呢?段家祥表示,这与山东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山东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9000多万人拥有巨大的购买力,年消费茶叶4万多吨,是全国茶叶主销区,更是名副其实的“喝茶大省”。“河南人口比山东多,但茶叶消费量远不及山东就很说明问题。”目前,济南、德州、滕州、青岛、临沂已相继建成颇具规模的茶叶批发市场,其他小市场不计其数。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各地举办的国际性茶博会名气和规模也越来越大。据透露,明年9月底,青岛市很可能整合崂山茶文化旅游节,推出一届更具规模的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会。
山东茶一万元一斤,值!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国内市售茶叶价格最高的不是那些人们熟悉的南方茶,而是崂山产的绿茶,一斤一万多元。”看到记者吃惊的样子,段家祥解释说,他老家是安徽,搞了一辈子茶树栽培研究,在山东工作也有20多年了,对山东茶应该说很有发言权了。由于山东茶地处北方,日照时间较长,温差比较大,生长季节长,采摘季节短,有利于茶叶有效成分的积累,因此泡出来的茶叶厚香高,味浓耐泡,杀口力强,很受北方人的喜爱,更成为许多人馈赠亲友的佳品。其相对较高的“含金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山东茶市在国内的地位。
据了解,山东虽然很早就有茶树,但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南茶北引”,才正式开创了山东植茶史上的新纪元。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刺激下,我省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显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据有关业务部门统计,目前我省茶园总面积已达到25万亩,今年预计茶叶产量5000吨,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万亩和2000吨。在品牌战略的带动下,全省名优茶产量已占茶叶总产量的45%,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70%。青岛崂山区的万里疆和晓阳春,日照的雪青和碧绿,莒县的浮来春,胶南市的海青峰,莒南县的玉芽等名优茶,虽然价格居高不下,但仍然供不应求。
在济南茶叶批发市场记者看到,日照茶已成为市场上的亮点,不仅专卖店大大增加,连一些南方茶叶专卖店都开始兼售日照茶。在22日举行的茶博会拍卖会上,来自日照“江北绿茶第一镇”巨峰镇的“圣谷山”茶与来自浙江的龙井等名茶同台竞技,100克“圣谷山”茶拍出了2.6万元的高价,显示了日照茶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另据了解,日照绿茶今年初已在北京建起全国最北的茶园,搭建起日照茶直销北京的第一块“平台”。值得注意的是,沂蒙绿茶近来也开始发力,莒南县政府就在茶博会上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玉芽、绿剑、毛峰、松针、雪莲五大系列产品,决心赶超日照绿茶,开创我省第二个茶叶地域品牌。
抗寒良种是“短板”
尽管山东本地茶地位在一天天提高,但在段家祥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
“首先是供需缺口仍很大。山东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喝茶大省’,却也是不折不扣的‘产茶小省’。我省全部茶叶的栽培面积不及浙江的一个重点县,每年5000吨的总产量不到全省总销量的十分之一。”段家祥认为,这其中茶树抗寒良种的选育和引进是一个“短板”。“迄今为止,我省还没有选育出适合当地栽培的抗寒优良的茶树当家品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茶农收入的增加。”据介绍,在我省现栽培的茶园中,绝大多数是安徽黄山群体品种,虽抗寒性较其他省群体品种强,但由于我省生态环境较江南茶相比有较大的差异,茶树仍然常遭受冻害,造成了高产容易稳定难的局面。
另外,我省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导致茶叶成本高,质量参差不齐,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进度缓慢。对此,段家祥认为,应因地制宜扩大经营规模,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客户的产业化路子,实行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近年来,我省茶叶在农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评比中,获得品牌不少,但知名品牌不多。其原因是每个品牌的产品数量不多,市场覆盖面小,产品质量不稳定。为解决这一问题,段家祥表示,要借鉴国内茶叶主产区的经验,引导茶叶生产、加工、营销方面的龙头企业,跳出传统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的束缚,用品牌来覆盖大市场。
“无公害优质茶的发展也是一个发展方向和新机遇,我省正在抓紧示范基地建设,以期带动茶叶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段家祥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