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茶产业的兴旺和发展
4月14日,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新当选的会长王庆赶赴上海,参加第12 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开幕式,结束后,旋即赶往杭州,参加4月15日举行的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4月16日,王庆又马不停蹄,赶到宁波,参加第二届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短短三天,王庆就参加了三个茶叶节庆活动。路途劳顿,疲惫不堪,但王庆心里的喜悦难以言表。因为透过这些节庆活动,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茶产业的兴旺和发展。
是的,在萧条、困顿中经过多年拼搏,中国茶犹如一只凤凰,终于涅槃,展翅翱翔。现在,它正站在东方的舞台上, 向世界骄傲地展示自己的辉煌。
大茶业格局初现
人们记忆犹新,20年前,茶叶市场放开,传统的农业经济开始解体,“卖茶难”随之席卷全国,种茶伤心,谈茶色变,许多茶农甚至开始砍茶树、毁茶园。
困境中,江浙地区的一些茶区,率先开始了探索,将“大众茶”向“名优茶”的转型:技术培训、茶园改造、外出促销、搞茶叶节庆活动、寻找历史文化渊源—— 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名优茶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让中国茶产业看到了希望。
四川省拉开“南茶北草”工程。五年时间,茶叶种植面积增长了64.12%,产量增长了40.63%,产值增长了68.43%。福建漳浦茶农说:种水果不如种茶,种水果季节性太强,还容易受冻,茶叶加工好以后,容易保存,运输也好解决。
浙江盘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前些年,发展香菇和中药材产业,后来政府发现,种香菇赚钱的只是流通领域,搞中药材,价格又不稳定。经过多年探索,该县终于将茶叶确定为主导产业。
搞名优茶生产,已经成为当今许多地方政府与老百姓的共识。据统计,至2004年底,全国茶园种植总面积为127万公顷,产量79.7万吨,产值120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估计,其中名优茶已经占据茶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浙江则高达70%左右,个别县市则已“全线飘红”。
千百年来,茶,不过是一种农民的家庭副业和土产,因为“大众茶”到“名优茶”的转型,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产业,转眼间柳暗花明,魅力倍增。沿袭了多少年的、传统的、单一的“以茶为饮”,开始向茶叶深加工、茶饮料、茶楼、茶食、茶旅游等综合开发延伸。
大茶业格局初现。据了解,目前全国茶多酚加工企业有60多家,娃哈哈、康师傅、统一等一大批大型知名企业涉足茶饮料,各种茶楼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仅杭州一地,就有茶楼500余家。1999年,我国茶产业一、二、三产总值仅为160亿元,如今已上升到了400多亿元。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是茶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谈到茶产业发展时,常务副会长宋少祥表示,今后,协会的工作重心将从组织茶文化活动转向茶叶健康理念的推广,转向茶叶深加工的倡导。“只有扩大市场,才能真正推动产业发展。到那时候,茶产业就不是400亿元,而是4000亿元的产值了。”
产业发展“政府买单”
茶,作为集物质与文化于一身的传统农产品,在新一轮的经济浪潮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产业,数量庞大、品质各异,千家万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与当今的大市场、大流通极不适应。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迅速完成与市场的对接,各地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形成了“政府买单,茶农受益”的模式。
在这一方面,新昌的探索可谓非常典型,非常成功。
新昌,地处浙东,人口不过四、五十万,茶园却有十来万亩。当年,珠茶价格一落千丈,正是政府出面号召、推动,才成功地完成了“圆改扁”的战略转型,避免了茶叶生产的大起大落;在实施名茶战略过程中,政府更是一马当先,拨出专项资金补贴茶园改造、免费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在市场拓展、品牌建设上,政府可以说是赤膊上阵,北上南下,搞策划,参加展销,开连锁店,据了解,每年仅此财政支出就达200多万元。可以说,在新昌茶叶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都有政府的身影,都有政府在倡导、扶持、参与。
今天,当大家一起分享“大佛龙井”成功的喜悦时,很自然地会将新昌的做法上升为“模式”、“经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模式”和经验”背后巨大的社会压力:因为在政府职能的定位上,我们有过太多太多的教训。
市长做,还是市场做?新昌的看法是,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和推动。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国,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的农业领域。面对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面对抗风险能力差、收益低的茶叶产业,政府不能袖手旁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中国的茶区,大都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财政困难。但是,一旦意识到茶叶发展与当地农民增收的关系,政府往往表现得十分慷慨:丽水山区一举斥资20多万元,统一组织参加杭州西湖首届国际茶博会,引起强烈反响,“生态茶乡”美名远扬。中国首届国际茶博会上,革命老区贵州遵义在首都北京亮相,成为整个展会的亮点。“红色遵义,绿色茶乡”的定位深入人心。另外,四川雅安破天荒第一次举办茶文化节,将中外宾客邀到了家里;安徽黄山市委、市政府则带着庞大的代表团,走出家门,抢滩大上海;西南边陲的云南思茅,勒紧裤带,连续举办了两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除了举办各种节会,各地政府还纷纷出台政策,扶持茶企、整合品牌、补贴茶园改造、申请原产地保护、制定茶叶生产地方标准。
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是,哪里的政府重视,哪里的茶叶生产就发展快,哪里的农民就增收快;哪里的茶叶生产兴旺,哪里就有政府在买单、在推动。新昌县副县长徐良平算了一笔账:“在茶叶生产上,政府每投入1 块钱,平均产出可达10块钱。”
品牌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
品牌,犹如魔法师,能够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产品,一夜间身价百倍。这样的故事,在中国茶界不断重复上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可以说,在所有农产品中,茶叶可能是最早觉醒、最早意识到品牌的作用,也最注重包装、最注重品牌建设的。除了中国的十大历史名茶,许多地方也开始尝试建设自己的茶叶品牌。
安吉人把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邀去,从历史文化层面证实,安吉白茶与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述白茶有渊源关系;从理化层面上进行实验,证明其氨基酸含量超过普通绿茶4-5倍。从此,安吉白茶品牌如日中天,炙手可热。余杭人则披阅古籍,引经据典,证实茶圣陆羽在径山写成《茶经》,闻名于世的日本茶道即源于径山,余杭人将径山塑造成圣地,并据此恢复了径山茶宴。径山茶品牌从此声名日隆,产品供不应求,年年脱销。
历史加文化加品质加标准,浙江人创建茶叶品牌的这一套武功秘籍,迅速在“江湖”上流传。中西部茶区纷纷前往拜师学艺,汲取真经。一大批新秀先后茁壮成长起来。
纵观中国茶业品牌建设,今天,可谓风起云涌、剑气冲天:
从品牌性质上看,以前的十大品牌都是产品品牌,而且都是区域性的产品品牌,但是,现在有了企业品牌、贸易品牌、连锁品牌、加盟品牌;从创牌主体上看,有政府,有协会,有合作社,更多的则是企业;从创建的方法上看,既有一出手几百万、几千万,收购老品牌的壮举,也有地方政府牵头,挖掘历史文化,恢复名茶品牌的探索,更有浙江华发这样另起炉灶,自创品牌的豪情。
那么,品牌建设给中国茶产业发展到底带来了什么?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杨亚军分析说,品牌建设提高了茶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茶农的收入,这种作用是一目了然的,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更重要的、深层的是,品牌建设改变了茶产业的业态,提升了茶产业的层次。品牌的进入,意味着中国茶业逐渐走出千家万户小农经营的传统,走进了大市场、大流通。从这一意义上看,茶叶已经成为所有农产品中最具有现代特色的一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