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茶叶业发展迅速 三任“茶叶县长”功不可殁
在浙江新昌,许多人习惯于把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称为“茶叶县长”,这不仅因为茶叶是新昌农业的主导产业,还意味着新昌人首肯了他们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在“大佛龙井”发展的每一个转折点、每一个重要时刻,都镌刻着他们的身影,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在新昌茶叶发展的赛场上,三个县长犹如三个接力队员,薪火相承,各显神通,不遗余力。
钱忠鑫的“圆改扁”
新昌种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十八世纪就是平水珠茶的主产区,曾风靡世界茶坛,被誉为“绿色珍珠”。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传统的“珠茶”随着茶叶市场的放开,出口竞争加剧,原有市场开始萎缩,全县近10万茶农和几万亩茶园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陷入了“卖茶难”的困境。
为茶叶找出路,为茶农找生计,成了1990年钱忠鑫上任后的头等大事。
1990年,原安丁乡雅里村茶农潘正老,带着自己刚刚学成后新炒制的几斤扁形龙井茶,来到杭州摸行情,一些茶商看到这种高山茶,张口就要200元/斤收购。潘正老以为听错了,吓了一跳,当即全部成交。当年新昌珠茶的单价不过是2.5元/斤,龙井茶的价格几乎是它的近百倍。做龙井价高的消息从此就在新昌传开了。
新昌年产珠茶11万担,产值仅为3000万元,如果换成名优茶,只要有1万担就够了。不改,就没有出路,不改,就只有死路一条!账是这么算,话是这么说,但是要落到实处,谈何容易?当时,许多人都为钱副县长捏着一把汗:珠茶做了许多年,大家都习以为常,熟能生巧,日子也不是过不下去。但是,要“圆改扁”,老百姓能否接受,技术问题怎么解决,销路能否保证?一句话,“圆改扁”没把握,“圆改扁”风险大。要知道,当时的大气候是“卖茶难”,许多地方都在砍茶树,毁茶园,甚至到了谈茶色变的地步。
历史证明,钱忠鑫是有勇气的,新昌人是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挑战的。在新昌茶叶面临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钱忠鑫通过产销多方调查,力排众议,及时作出了“圆改扁”的战略性调整。由专业技术人员牵头,有计划有组织安排能手,对茶农进行专业培训。
“圆改扁”,让新昌茶产业重现了生机,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1994年,新昌全县共生产名优茶1.3万担,新昌县名茶协会也宣告成立;1995年,名优茶产量达到2.3万担,产值达8500万元,占当年茶叶总产值的85%,同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新昌名茶开始在中国茶界崭露头角。
程晓帆的“科技经”、“市场经”
程晓帆,毕业于浙农大茶学系,从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到农业局特产站站长、农业局局长再到名茶协会理事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一路走来都与新昌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圆改扁”,一般的人可能会以为不过是茶叶加工方法的改变,其实不然,珠茶是大众茶,而扁茶则是名优茶。既然是名优茶,就对茶叶的质量,茶叶的品种,茶园的采摘时间、发芽率、茶叶外观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一言以蔽之,没有高质量、高品质,何来名优茶?
同样在新昌,县茶叶良种场(现为浙江省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采用无性系良种,发芽时间比老品种要提前近20天,发芽率又高,大大提高了名优茶的产量,效益明显,亩产值高达五六千元。而一般的老茶园亩产值仅为4千元左右。
科班出身的程晓帆,对科技有一种职业的偏好和敏感,针对名茶产业势头好、基础弱的现状,一上任就把“科技兴茶”作为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提出“建立一万亩高标准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工程。县里每年拿出100万元以上的农发基金,按连片集中发展3亩以上无性良种茶园户或单位,通过验收符合标准的,每亩补贴350元。此举一出,茶农发展良种茶园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任期5年,程晓帆共发展无性系良种新茶园2.4万亩,使良种占有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40.9%,新昌也因此被评为“省推广茶树良种先进县”。
茶园的标准化提升了“大佛龙井”的品质,全县10多个名茶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5万多亩茶园达到了无公害茶园标准。名茶产量也从3.85万担上升到6.31万担,茶叶总收入从1.56亿元增加到2.702亿元。
程晓帆平时话语不多,但点子多,思路清晰,而且善于抓落实。尽管本人是科技人员出身,但是,程晓帆认为,一个产业的发展光有科技是不够的,科技和市场必须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为了拓展市场,程晓帆大胆走出去,到北方茶叶销售重地济南,搞起了隆重的万人品茶大会,首开了茶叶促销先河,被其他地区广为效仿;为了让新昌茶叶形成合力,捏成拳头,程晓帆斗胆只身闯进国家工商局,申报并获得“大佛龙井”证明商标。双商标制的实施,有效地避免了茶叶牌子杂乱、难以形成规模的缺陷,将新昌茶叶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上。
如果说,钱忠鑫为新昌茶叶发展拨正了航向,那么,程晓帆则通过念“科技经”、“市场经”,为新昌茶叶的发展插上了翅膀。2001年,“大佛龙井”与“西湖龙井”一起,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原产地保护的茶叶品牌。
徐良平的“品牌经”
生在茶区,长在茶区,徐良平是茶农的儿子,也是新昌名优茶产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2002年,徐良平成了新昌第三任茶叶当家人。
创业难,守业难,要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取得新的发展更难。十几年来,“大佛龙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政府满意,茶农受益,惠及百姓,已是新昌人的骄傲。而十几年后的今天,国内茶界已是名茶林立、强手如林,许多品牌风靡一时后很快销声匿迹,犹如昙花一现。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大佛龙井”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如何冲刺新的高度?徐良平感到肩上的担子异常的沉重。
“‘大佛龙井’应成为新昌的金名片。”徐良平为“大佛龙井”和自己提出了新的定位,这就是做好“大佛龙井”品牌,与“西湖龙井”媲美。从此,新昌茶叶发展的重心进一步从种植业转向了加工、流通领域,传统的产业开始体现时代的新内涵。
徐良平性格外向,形象亲和,加上宣传部长出身,在建设品牌、传播品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徐良平从钱忠鑫和程晓帆手上接过接力棒后,发挥自身宣传业务熟悉的优势,加强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将中国名茶之乡与“大佛龙井”的形象辐射到全国各地。他认为,在所有产品的营销中,品牌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品牌打响了,销路就有了;销路有了,产量自然就上来了。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徐良平北上南下,马不停蹄。搞宣传,搞促销,忙得不亦乎。在北京,新昌人广发英雄帖,邀请茶叶老字号与媒体记者亲临新昌考察,同时,在北京老舍茶馆举办“大佛龙井”茶文化周,将“大佛龙井”赠送在京劳模;在上海这一举足轻重的消费市场,新昌人更是捷足先登,每年必定光顾,来去多了,新昌人索性将上海茶文化节的闭幕式搬到了自己家里。
“大佛龙井”香飘世界。在许多城市,你都能见到其身影;在许多媒体,你都能读到其名字。经过三任县长的先后努力,“大佛龙井”终于成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2005年,新昌要建名茶市场,搞“大佛龙井”集团,还要引进连锁加盟的形式,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大佛龙井”分号,既解决通路问题,又提高品牌影响力。谈起这些计划,徐良平显得底气十足。
今天,新昌茶叶总产量已达9.88万担,茶叶总产值3.34亿元,其中名优茶就有6.34万担,产值3.23亿元;全县40多万总人口中,与茶叶有关的从业人员就有1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