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名遭抢注 茶人商标意识亟待提高

作者: 来自:茶周刊 时间:2005-03-05
分享到: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仅就茶名而言,已多不胜数,其中很多茶名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创造。据统计,全国能够叫得出名字的茶叶和已有的茶名就有上千种,提起“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安溪铁观音”等等,可谓家喻户晓。但在现代经济大潮中,许多茶名都变成了商标名称。商标名称的拥有人可以依据法律权利,把茶名据为己有,同时也可以把注册茶名当做商品待价而沽。这种商标意识和商标运作,现在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事物。
    一年前,关于“夷红袍”被人抢注为茶商标并标价百万出售的消息,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由于历史名茶“武夷大红袍” 有着“茶中之圣”的美誉,知名度甚高,所以“夷红袍”的商标价值才会高标到百万数额。
    近几年来,国内有许多著名茶艺馆馆名商标也被抢注。颇负声望的山东名人茶馆在经营了10多年后才发现,在茶馆、饭店第42类中,“名人”商标早已被他人抢注,所以,不得不改头换面,重新注册了山东孔子茶道院。
    随着我国《商标法》的完善,有关商标注册限制逐渐放开、自然人可以持自己的身份证在任何一家商标代理机构办理咨询和注册。中国加入WTO之后,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国人的商标意识也由此增强,注册商标者日益增多。2003年,中国商标的注册量已达45.2万件。商标的及时注册以及商标品牌的运作,使得商标持有人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了主动位置,但同时造就了一批商标投机者,抢注商标的行为也由此而生。
    最近,笔者从国家商标局获得信息,自2002年至2004年不足三年的时间里,国内茶文化界掀起了一股抢注茶商标的热潮。
    原以产地命名的“西湖龙井”茶名,已被有心人以“西子龙泓”的商标形式注册。西湖简称西子,龙泓则是龙井别称,这种冠用历史名茶名号和“傍名牌”的商标经营策略是一种“拿来主义”,同时也是一种经营创意。又如“碧螺春”茶,古称“吓煞人香”,也被人以俗称而注之为茶商标。再如有着“祁红贵族”之称的“祁门红茶”也被有心人以“祁红贵族”为名借而代之注为茶商标。大胆而富有远见的商标抢注,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全新意识与精明运作。
    在这种看似抢占先机的商标抢注行为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令人痛心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创立久远并深有影响的茶界名号却未进行商标注册,反而让与此无关但有心经营的人抢注了商标。比如说,国际品牌的著名茶馆“湖畔居”,多年来没有任何茶馆敢与“湖畔居”比身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湖畔居”都没有自己的商标,因为早在1997年7月28日,“湖畔”名称已被济南湖畔有限公司在茶馆、饭店第42类注册了商标,所以“湖畔居”茶馆失去了拥有商标的权利。在茶馆业,著名茶馆馆名和同类商标被人抢注事件不仅仅是湖畔居一例。
    近年来,全国茶商标热潮也席卷到山东各地,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企业的商标意识却显得有些落后,据笔者从山东千慧商标事务所调查获悉,山东“百脉泉”、“名泉”、“鲁茗”、“夷红袍”、“李清照”和枣庄地区“大自然”等许许多多著名茶艺馆的馆名早已被人抢注。
    为此,山东省民族文化学会茶文化委员会为开拓市场做了一次商业性调查,仅茶业商标一项的调查结果就让人吃了一惊。在上百家被调查的茶叶公司中,只有少数企业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明显。中国茶商标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因为茶商标不仅是茶产业的权利标志,也是茶产业文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对自己的企业名称与产品应该早注册、多注册,全方位保护自己的品牌,以免出现尴尬局面。
    对于中国茶馆业而言,如何打造品牌,将品牌转化为效益,是应该思考和重视的问题。而品牌与商标之间的连襟关系十分明显。茶馆业亦应加强对商标权的保护和防御工作。因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茶馆只能受到工商执照范围的保护,但这并不代表着在商标上受到同样的保护。根据《商标法》规定的“申请在先”原则,他人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商标权。
    品牌可以成为商标,商标也可以成为品牌,而商标是一个永久性的品牌。茶艺馆、茶企业对此应有长远目光,尤其在目前注册商标“傍名牌”、“搭便车”的风潮下,知名商标更应自我加强防御,多注册一些防御性商标。所谓防御性商标,又称防护性商标,是指同一个商标所有人在本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以外的其它商品上注册的同一商标。当商标达到一定的影响力时,就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产生波及作用,并给商标所有人带来跨行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注册防御性商标,还应将防御范围扩大,多注册一些与自己商标名称相近的名称,避免同行业鱼目混珠。山东茶界原已有“雪青”、“鲁茗”两家名牌商标,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良好声誉,但由于缺少防御性措施,致使他人以“傍名牌”的手段注册了“鲁茗雪青”商标,借用两家著名商标的影响力而跻身市场。由此可见防御性商标的重要性。
    茶行业应该强力关注商标注册以及品牌保护问题,尽量避免商标抢注而引起的纠纷。当然,我们期待着从法律到秩序都能向一种更健全、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但茶企业自身必须提前完善自己的商标运作。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