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力争建成广西第一茶叶大县

作者: 来自:三江县农业局 时间:2005-03-22
分享到:

构筑五大平台 壮大一个产业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位于广西北部,属云贵高原余脉边缘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带,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呈大丘陵地形貌。全县辖3镇13乡,总人口34.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土地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0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9200公顷,旱地面积5000公顷。境内海拔在500—1000米的低山占23.62%,属热带岭南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寒署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8.3度,年平均降雨量1730.2毫米,年平均日照1151.9小时,无霜期320天,昼夜温差大,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寒夏凉。土壤以红壤、红黄壤为主,PH值5.6左右,土层深厚,土襄腐殖质含量高,气候、土质极适宜茶叶生产。

    三江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和饮茶历史,并形成了侗族独特的茶文化,该县本地茶叶品种“牙已茶”、“高露茶”上世纪50年代就已列入广西优质茶叶种质资源。为发挥这一自然资源优势,1987年在该县的丹洲采育场开始连片开发龙井43优质茶叶160多公顷,1989年开始向贫困农村发展,并以八江乡布央村为中心全面开发名优茶叶。之后,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掀起了三次种植高潮,全县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三江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17年来,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目前茶园面积已发展到4533.3公顷,品种以“福云六号”、“福鼎大毫”为主,同时引进“台茶12号、梅占、福鼎大白、乌牛早、浙农113号”等品种进行试种,其中以“福云6号”为主栽品种,主要分布在13个乡(镇)117个村(屯)的崇山峻岭之上,茶园海拔在400—700米之间。2004年开采茶园面积2666.7公顷,干茶产量1362吨,产值5580万元,全县有6万多茶农依靠种茶实现了脱贫致富。茶叶已成为该县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为该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多年来,该县始终把茶叶生产作为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做到换届不换镜头,构筑五大平台,努力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一、健全机构,构建产业服务平台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三江县确立茶叶为全县人民脱贫致富项目后,首先由三江县扶贫生产办公室负责茶叶开发与管理,90年代初成立三江县茶叶管理中心,2002年茶叶划归县农业局管理,2003年成立三江县无公害茶叶产业化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成立茶叶技术指导站,并在相对集中的茶区成立茶叶协会,目前全县有12个茶叶协会,2004年成立天池茶业有限公司。组织机构的不断健全,为该县茶叶生产管理、技术指导、销售服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政策扶持,构建产业发展平台

    为发展壮大茶叶产业,三江县委、县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茶叶的扶持办法》、《关于种植茶叶的补助标准》、《关于规模种植茶叶的奖励办法》等政策,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调动各方面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江县开始引种绿茶,由于多种原因,绿茶生产一直徘徊不前。“八七扶贫”攻坚后,三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茶叶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来抓,实施一系列倾斜政策和鼓励措施,扶持三江茶叶生产,并掀起了三次发展高潮,使三江茶叶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第一次高潮是1989年至1992年。当时是扶贫开发的关健时刻,三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审时度势,集中扶贫资金以八江乡布央村为中心向全县辐射发展茶叶,三年时间,茶园面积突破666.7公顷,出现八江乡布央村和汾水村,林溪乡程阳村和高友村等茶叶种植大村。

    第二次高潮是1996年至1998年。当时正值全区掀起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潮,三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把握时机,出台政策鼓励机关单位、集体、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大种茶叶,三年时间,新发展茶园面积1000公顷,累计全县茶园面积近2000公顷,出现独峒乡八协村、独峒村,同乐乡七团村、孟寨村,八江乡三团村、布代村,斗江镇宇往屯、马湾异地安置场、大塘坳水库茶场、八江乡政府茶场和黄家能、吴金培等典型村、典型茶场、种茶大户。

    第三次高潮是2002至2004年。三江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确立的“一片茶、一根竹、一个果、一头牛”,即“四个一”工程,把茶叶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给茶叶作了准确定位,并利用退耕还林奖励政策鼓励农民退耕还林种植茶叶,三年时间,茶园每年以666.7公顷的速度递增。出现了八江、独峒等上万亩的茶叶大乡和出现布央、布代、三团、马胖、八协、独峒、平流、高路、老巴、思欧等十个种茶超66.7公顷茶叶大村。

    从1989年开始,经过三次发展高潮,先后通过利用扶贫发展资金、扶贫贴息贷款、一次性扶贫资金、财政周转金、异地安置资金、退耕还林补助及单位投入、群众自筹资金等,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发展茶叶生产,使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2004年的4533.3公顷,成为广西继凌云县后的第二个茶叶大县。

    三、强化管理,规范产业建设平台

    为规范茶叶行业标准,该县制定了《三江茶叶》地方系列标准和出台了《关于印发三江县无公害茶叶产业化开发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严禁在实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范围内购进、销售、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关于印发三江县无公害茶叶加工、包装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全县范围内开展治理整顿茶叶加工厂(点)的实施方案》、《关于成立三江县治理整顿茶叶加工厂(点)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印发三江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强化茶叶行业管理,推进茶叶向无公害茶园、标准化茶园、绿色茶园迈进。

    四、依靠科技,构建提升产业平台

    为提高三江茶叶质量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该县积极创建无公害茶园和致力于发展有机茶叶和绿色茶叶,与国际市场接轨,争创品牌优势,为三江茶叶走向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一是按照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五统一”要求,规范全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的质量检查和监督等管理制度和机构。2003年以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创建无公害茶园4333.3公顷,全县基本实现无公害茶叶生产,被广西定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

    二是推广“茶—灯—黄板—生物有机肥”的生态茶园模式。2004年该县在周坪乡马湾茶场和斗江镇宇往茶场建立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项目试验区666.7公顷,项目辐射面积6667公顷4300多户。通过试验对比,生态茶园效果明显:每公顷比对照降低投入成本3153元,增产鲜叶578.71kg,节支增收8648元。同时,生态茶园明显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保护了天敌,减少环境污染,维护农业环境生态平衡,消除茶叶农药残留问题,提高了茶叶产品质量,为人们提供安全卫生的茶叶产品,项目通过广西农业行政部门验收认定,为该县今后茶叶生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茶叶产区面上推广提供借鉴。

    五、创建品牌,构建壮大产业平台

    一是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协作,引进先进的茶叶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并对茶农进行指导和系统性培训,使茶农基本掌握了一整套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技能。二是聘请区内外茶叶专家传授茶叶加工工艺,搞好茶叶系列产品开发。目前已开发的茶叶产品主要有银针、竹叶青(扁茶)、碧螺春、黄芽、毛峰等,产品走俏区内各地和销往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江西等省大中城市,三江茶叶产品市场畅销。三是搞好产品商标的注册工作,注册了“侗仙牌”茶叶商标,开发了“侗仙牌”系列产品。2004年三江县天池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三江天池绿剑”、“三江白云银针”、“三江碧舫绿”等三个茶叶品种参加广西第四届“桂茶杯”名优茶评比就荣获两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同时“三江天池绿剑”参加广西首届“斗茶”擂台赛获得了擂主称号,树立了三江茶叶品牌,为壮大三江茶叶产业奠定了基础。

    三江茶叶生产经过近20年的风雨兼程,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为把三江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建设成为广西第一茶叶大县,该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积极推进茶叶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主要围绕现代人们新的消费理念,实现全部茶园无公害化,大力发展有机茶、绿色茶叶,与国际市场接轨,争创知名品牌,使三江绿茶进走向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此,该县将努力抓好如下工作:

    (一)继续把茶叶生产作为支柱产业培育。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借助世行贷款资金,增加对茶叶的投入,用两年时间,把部分低产林、残次林用地改种茶叶,力争到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5666.7公顷,到2010年实现8000公顷的目标。二是改造现有的低产茶园,提高单产。

    (二)抓好质量建设,创建知名品牌。全面建设无公害茶园,大力发展有机茶叶、绿色茶叶,引种名优茶叶良种,引进种植新技术、改进加工工艺,全面推广“茶—灯—黄板—生物有机肥”的生态茶园模式,对高山密林茶区全部使用农家肥、沼气水,生物农药,使全县到2006年5666.7公顷茶园全部实现无公害化,并有200公顷茶园通过有机茶基地认定。通过抓好质量建设,打造三江茶叶精品,创建知名品牌。

    (三)加强管理,规范茶叶行业标准。一是执行《三江茶叶》地方系列标准,规范茶叶行业标准。二是治理整顿茶叶加工厂,建立三江茶叶交易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茶叶行业标准化管理的贯彻执行。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培育和扶持龙头加工企业。一是制定政策,降低门槛,创造良好的引资环境,大力引进企业和各界经济能人到三江县境内开发茶叶产业。特别是在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支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条件。二是充分发挥茶叶协会作用,健全和完善产、供、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化开发步伐。 (莫仁春)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