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炒制工艺面临断代

作者: 来自:都市快报 时间:2005-03-21
分享到:

    采制、炒叶的时间还未到,杭州西湖街道满觉陇村的茶农正忙着做同一件事——打电话,准备床铺,迎接“客人”的到来。

    3月底西湖龙井即将上市。茶农们急着从外地请来采茶工和炒茶工,他们大多来自浙江的嵊州、新昌及安徽、江西等地区。

    满觉陇村有400多户茶农,1000多口人。一到采茶旺季,四面八方而来的帮工可达2000多人,超过了村里的人口数。

    炒茶是一件苦差事

    “狮峰龙井”是龙井茶中的上品。满觉陇、翁家山、龙井山、杨梅岭四个村又是“狮峰龙井”的原产地。新鲜的茶叶,只有经过炒茶高手的精心“调教”,才能成极品。

    35岁的唐鹤军是满觉陇村的炒茶高手之一。他小时候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学炒茶,不用心学或炒得不好都会挨骂。炒茶很苦,每次炒完茶,满手都是血泡。

    周国强是翁家山的茶农,从12岁开始跟着父母学习炒茶技术。“上锅之前先得拜师学烧柴。烧柴也很有学问,火大了或小了都会影响到茶叶的质量。”16岁时,他才正式上锅炒茶。

    “培养一名熟练炒茶工,起码得五六年时间。”周国强介绍,炒茶工艺非常复杂与考究。“中高档茶的初制加工,分青锅和煇(读音hui)锅两道工序。青锅是将刚采集来的茶叶晾干(叶子发软),放到电炉锅里炒,等到茶叶的干度达到60%后出锅;4-5次青锅后的茶叶就可以进行煇锅,对茶叶进行再筛选,将颗粒较大的茶叶再炒制一次,挑出碎末和黄叶。”

    “炒茶讲究火候和手势,锅底温度达300摄氏度,初学者往往被烫得满手是泡,但手势不能停,不然前功尽弃。”

    传统工艺面临断代

    周国强一家三口,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杭州一家公司上班。因为知道炒茶苦,周国强并未像当初自己父母一样,强迫女儿学习炒茶技术。“女儿现在会采,会看,也会品,但是不会炒。”

    周国强说,采茶讲究时间,但是家里的劳动力不够用。“该当天采的茶叶必须得采,否则品质会受影响。而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所用的加工方法都不一样。”他不得不从江西、安徽等地请了五六个帮工,包吃包住还包来回车费。采茶工月收入不少于1500元,炒茶工一个月能挣2500元左右。

    在四个自然村,还有1000多户的茶农和2400多亩茶地。“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得请帮工,要不然肯定来不及。”满觉陇村委会副主任邱新祺说,“很多在家务农的年轻人往往出外跑销售,炒茶技术基本只有老一辈茶农才会。”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而且都是独身子女,哪舍得他们吃苦啊!”周国强道出了很多茶农的心声。

    满觉陇村委会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只要是条件较好的家庭,基本都从外面请了炒茶工,不让子女受这份苦。”

    不仅是满觉陇、翁家山等四个村,西湖区的茶农都遭遇了相似的问题。西湖区龙坞镇拥有茶农3000多户,茶园6300多亩。“这样下去,传统炒茶工艺可能会断代。”副镇长吴国卫说。

    炒茶技术如何传代

    上周,西湖街道满觉陇、翁家山、龙井山、杨梅岭四个村的40多位老一辈采茶高手聚集在一起,开了一个茶话会。

    茶话会的发起人是杭州元长泰茶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邱泽翔,他也是满觉陇村民。茶话会上,邱泽翔宣布,将以四个村的首字注册“翁龙满杨”龙井茶,鼓励茶农与公司建立联销关系,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茶农的上等茶叶。“如此一来,茶农可以专心研究炒茶工艺,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这项工作。”

    一些专家认为,西湖龙井的传统工艺,也不一定必须靠茶农的下一代来传承。“按现状来说,劳动力来源只能靠引进外地劳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说,“经济发展了,过去的生产方式很难沿用。西湖龙井主要闻名于特殊的生态环境和茶源,因此只要炒茶工艺有传人接手,并非一定得是茶农的下一代。”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