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茶叶:今年市场态势和产销策略
茶业系我市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之一,2005年市府将出台茶产业提升的扶持政策;据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茶叶产值1.25亿,这对广大茶区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收入。目前全市有268个山村、近5万农户的经济收入与茶业有关。为了稳定茶区农户的收入与增收,市农业局确定了今年我市茶叶产值1.35亿的奋斗目标。一年之际在于春,茶叶产销更是如此。抓好春茶也就抓住了关键。
一、2005年茶叶市场基本态势
综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专业机构的信息表明,2004年我国茶叶产量又上新台阶(增3.7%),出口28.02万吨,出口金额4.37亿美元,量增长9.45%,值增长18.92%,出口均价1559美元/吨,价增长8.65%;茶叶内销稳步增长(52.5万吨、增5%)。
由于世界主要产茶国连年的茶叶产量增长,货源供应充足,全球茶叶市场近几年一直处于饱和状态,茶价欲升无力;以欧美、日本为主的茶叶进口国对茶叶的农药残留等安全卫生指标和“绿色壁垒”尚无松动迹象,反而年趋严格;全球茶叶消费仍然以红茶为主,绿茶市场份额虽然有所扩大,但占比还是较小,且以发展中国家市场为主;一批新兴产茶国,诸如越南、印尼等凭借其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挤占国际市场低端产品市场份额。2005年我国绿茶出口增长与否主要取决与日本与欧美市场;国际市场的背景趋势依然是:货源充足、绿色壁垒、低价竞销,这将继续对我国茶叶出口构成强势挑战。
国内茶叶市场由于人们生活条件显著提高与保健意识的强化,茶叶消费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增速放慢。2004年国内绿茶的销量从南到北在全国范围内上升幅度较大,其中质量颇具特色、品牌响亮、历史悠久的名优绿茶在大中城市最为适销;乌龙茶的销售区域明显扩张,消费势头强劲;消费者对绿色安全的要求日趋强烈,因而无公害、有机级的安全绿色茶叶成为消费首选。预计2005年国内茶叶市场的消费热点将是名优绿茶、乌龙茶及普耳茶。
二、今年茶叶产销动向
从产销的各层面来看,2005年的茶叶市场基本格局已从2004年的机遇大于挑战转为挑战大于机遇。今年茶叶产销可能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动向主要有:
1、全国茶叶库存恢复性增长。由于上年我国大多主产区,尤其是西南茶区的旱情好转,导致全国性夏、秋茶增产,全年全国茶叶增产,年末库存比上年明显增加,尤其是大宗茶货源供货比较充裕;加之不少出口茶厂或出口公司在04年度由于进出价格倒挂,放慢出口,导致库存量偏大,且沉淀了相当量的资金;这有可能给2005年大宗出口原料茶带来茶价回落,资金周转放慢等问题。
2、春茶可能增产。2004年的旱情好转与2005年1—2月连续多雨,彻底解除了茶区的旱情,加之2004年生产环节的经济效益的改善,主产区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较高,大多茶园培育管理得到加强,茶园长势好转,在相同生产模式的情况下,今年春茶与上年同比可能增产,上市供给量增;增产能否增收还有待于春茶产销实践的考验。
3、名茶采摘缺乏充足的人力,依然困扰名茶生产稳步增长与快速扩张。随着全国性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大转移,留在农村供作采茶人力的资源年趋减少;名优茶产销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采茶人力。由于迄今尚未研制出可用于采摘名茶原料的机械,指望机采那是仅是理想;名优茶生产的季节性与短期性又不可能像工商业企业那样常年雇用人力。
4、气温低,引发春茶开采推迟,生产时间缩缩。据气象部门资料,今年1、2月的平均气温为4.3度,比去年同期(7.6度)低3.6度,比历年同期平均值(5.7度)低1.4度,为近20年最低.其中,2月份平均气温仅4.7度,比去年低4.1度,10度以上的有效积温仅0.8度,比去年同期(38.7度)少37.9度;2月的降雨量165毫米,是去年同期的一倍,光照45.9小时,只有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不到,3月初还出现霜冻,低温严重抑制了茶树新梢的萌发,冻害了部分早发芽梢,延迟了春茶开采,并有可能缩短春茶生产期,茶园采摘洪峰突出,加剧人工采茶短缺。
5、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包括化肥、燃料、人工工资及相关费用的涨价影响茶叶生产经济效果,如尿素从原吨价1600元上升至1800元,煤从原300元上升至600元,人工工资从25原左右上升至28元,生产资料与费用的上涨,将导致茶叶生产、加工成本继续上升,在茶价上升无力的买方市场背景下,茶叶生产经济效益有可能趋低。
6、国家将实施QS制,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以销售为最终目的的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的分枝机构和其他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每个独立生产场所,都必须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产品经出厂检验合格的,在出厂销售前都必须在最小销售单位的食品包装上标注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并加印或加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凡未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据市技术监督局信息,我市将从2005年7月1日开始,对茶叶行业实行QS制,即许可证制度,这对我市茶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7、“杭为茶都”给我市茶业带来的有利效应。杭州市委创立“杭为茶都”品牌的目的是确立杭州作为我国的“茶都”地位,包含了:把杭州建设成为中国的茶叶科技创新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茶文化中心,从而促进杭州的茶产业更加壮大、加快茶旅游、弘扬茶文化;这一重大举措,将有助于巩固与提升龙井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与销路的扩大。
三、今年我市茶叶产销思路与主要举措。
1、思路:围绕全市茶叶产值实现1.35亿的目标,依托龙头企业、龙头大户等茶叶产销主体,顺应今年茶叶市场趋势,优化产品结构,强化茶业安全卫生机制,主攻名优绿茶,扩大机械化采制大宗茶规模,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提升我市茶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主要举措:
(1)把握茶叶市场基本态势和新情况,制定05年茶叶产销策略,确定最具竞争力的主导产品结构。
从今年茶叶外销和内销市场继续增长的态势及特点看,并结合我市茶业的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及原有技术基础,主攻银针与扁型龙井茶,适当出产部分高香型(半烘炒)毛峰类名茶,既有良好的市场出路,又可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规模性经营的茶场、大户可实行“一园多茶类”:即早中期采制高端产品,后期机械化采制炒青毛茶或珠茶等低端制品。生产名茶,一定要符合规格,具体反映在:“大小匀称、色泽绿润,味纯耐泡、纯净足干”基本要求上。
由于名优茶的生产效益普遍较好,从而大大地刺激名茶生产,近几年全国的名茶总量增幅较大,且产品风格“同化”现象日趋严重,诸如针形茶的产区现已几乎遍布全国茶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新兴茶区尤其西部、西南部等欠发达茶区凭借其低成本的优势在国内市场上拼价格,而我市却不具备低成本、低价位的优势。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需棋高一着:一靠过硬品质、二靠产品特色、三靠品牌运作与营销。
(2)依托龙头企业与龙头大户,支撑我市茶叶产业化。
龙头企业与龙头大户具有资金、技术、销路、品牌等优势。近几年的茶叶产销实践经验表明,哪里的龙头大户多,哪里的茶叶产业就有活力,哪里 的茶叶产业就提升得快。下包乡就是因为有了“浙大天赐”、“大岭公司”等龙头企业,兴起一方茶业经济:茶叶产值连年不断增长;洋尾乡靠的就是19户龙头大户,做大千岛银针产业,不仅促使该乡茶叶经济连年不断增长,2004年突破1500万元“大关”,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小农户的茶叶“加工难”与“买茶难”。相反,诸如大洲等茶区由于近几年缺少大户,以致茶叶产业徘徊不前,茶园荒芜多,行业景气度低;虽具有生态优势与资源优势,但尚未转成茶业经济优势。
要继续依托龙头企业、龙头大户首先开展QS认证,进一步扩大有机茶的产业规模,扩大银针茶的产销规模,扩大钱塘龙井茶的产销规模,扩大机械化采制大宗茶的规模;今年春茶要在机制龙井茶上放手大干,目前市面上可用作加工龙井茶的机械种类较多,可根据各自的特点与要求选用。
龙头大户为我市的茶叶产业提升作出了努力。诚然,尚需在诚信经营、招贤纳才、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品牌运作等方面加以提升,这样才能在日趋成熟的、规范的、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3)“杭为茶都”的确立,给我市茶业尤其是龙井茶产销带来前所未有机遇。
我市处于钱塘龙井原产地域,“杭为茶都”将促使龙井产区向邻近的生态环境优越的我市茶区延扩与纵深,所产生的连带效应将是:更有效地推进我市龙井茶规模性开发进程,对扩大我市龙井茶生产带来宽阔的市场前景;“杭为茶都”给我市带来的机遇还可能有:
借助国家级“茶叶科技中心”的先进茶叶科技,更加有利于开发我市茶业,提高建德茶叶的科技含量与茶农的科技水平;
借助“信息中心”,有利于我市及时获取茶叶行业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更有效地引导我市茶叶产销;
借助“展示中心”的窗口作用,更加有利于扩大建德茶叶的知名度,并扩大与各地的交流;
参与“杭州茶叶交易中心”的建设,借助该中心,更加有利于把建德茶叶销往全国各地与国外市场。
(4)抓住增长点,配套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的茶叶科技。
依据市场需求结合我市茶业优势,今年我市春茶产销的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五类产品上:一是千岛银针茶;二是高山龙井茶;三是新兴产品—新安白茶(市场还处于成长期);四是栗香味爽的的半烘炒类毛峰绿茶(即清心三绿茶之类产品,已在内销市场已显现出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五是内质好的珠茶,我市出产的珠茶仍然是宁绍地区大型出口精制珠茶厂所青睐的优质原料。今年的大宗茶的价格可能要低于上年,需在扩大名优茶方面下工夫,缩减大宗茶的比重。
近些年来,市场对上述几类名优茶的质量要求明显提高。茶园肥培及时,采摘精细,制作精良,是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与前提。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技术作支撑:首先,不论外销还是内销茶,均要求建立在无公害的基础上,有的甚至要求有机级,为此,要广泛推广应用茶叶生产无公害系列技术和有机茶生产系列技术;其次,应用标准化千岛银针采制技术;再次是标准化高山龙井茶采制技术;银针与龙井茶的质量均需达到相关标准;第四是对于规模性经营的大户,应加快采用多茶类组合生产技术,即,春茶前中期采制银针或龙井茶,后期采用机械化采制珠茶或炒青毛茶等茶品;第五是白茶采制技术。为了发挥上述技术的效果,需适时、有效地给茶园施足基肥与追肥,开展茶厂清洁化改造,培养出一批茶叶技术娴熟的能手。
茶叶市场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但对广大农户而言,目前绝大多数情况下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竞争阶段,竞争的焦点还是集中在质量方面;从近几年来的产销实践来看,目前有相当部分规模较大的茶叶购销企业,担忧组织不到质量过硬的、批量的成品茶。还有一批进出口公司,包括西湖龙井茶经营企业现在四处寻找合作伙伴,他们要的就是生态环境优异的规模性基地、质量稳定的产品。产品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包含物化技术、农艺与工艺优化组合技术的投入)的显著增加;增加投入和认真实施是有效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基本保证,下涯镇建良茶场出产的松针玉露茶已连续7年供不应求,2005年的定单早已敲定;航头镇方家茶场近三年产品从难销到畅销直至脱销,其成功之道均在于此。
(4)积极拓展销路,加大品牌运作力度。
对于产区而言,强势的销售力量,对拉动生产至关重要。今年茶叶市场态势表明,买方市场十分明显,因而积极拓展销路尤为重要。好产品还需与相应的具体的客户对接。一方面,需继续巩固原有的销售渠道;另方面还需拓展高端产品市场。今春尤其要抓住“杭为茶都”的机遇,拓展龙井茶产销对接。
茶叶市场渐趋成熟,大多消费者安全消费意识增强,并且越来越倾向于选购知名度大的品牌茶,即追求:产品经权威机构质量安全认可认证的品牌响亮的产品,尤其是高端消费群。满足这一消费追求,就可获得高效益。这就要求厂家不仅产品质量本身过硬,还要对产品进行权威认证,规模性茶叶经营单位首先要带头取得QS认证,以及无公害、有机认证、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对产品进行品牌化包装。还需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加大品牌宣传造势力度。今年4月中旬第一场“杭为茶都”品牌造势展示会将如期举行,5月省农业厅将与山东省合作在济南市举办大型茶叶博览会,这是展示各家品牌的好机会,并有助于拓展销路。
(5)克服不利因素,积极主动做好春茶工作。
采茶人力严重不足和茶叶生产成本上升及茶价可能回落等不利因素,这将严重影响今年春茶的茶叶生产效益。通过实行不留叶采,精工细作,即“片片嫩叶采下山,道道工序严把关”的技术与管理措施,消除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过去几年原本就缺乏采茶人力,今春又可能遇到采茶洪峰,这个问题需正视,并及早做好准备与制定保障措施。要扩大范围,从省内外去寻找、组织充足的采茶人力,要请得来,稳得住,出效率;抓紧维修好现有采茶机具,今年的春茶洪峰突出,需增添采茶机具;茶园面积不大的农户,可用采茶夹采摘大宗茶,每人每天可采100公斤左右。否则,一旦茶季来临,只好“望茶兴叹”,眼睁睁看着茶青老在山上。
茶叶生产成本的升高,将降低生产净收入。要想方设法化解。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功效。那种 “满天飞”的施肥陋习会浪费昂贵的肥料、降低肥料的有效利用率;提高春季茶园可采青叶原料的“下山率”,使单位面积产出增加;二要精细加工,发挥原料的最大利用率;三要广泛采用省工、节本技术,如机制名茶技术。目前已有一种模仿手工炒制龙井的机械,经试用,效果和功效都较好,可在扁形茶加工上广泛推开使用;总之,需在每个生产加工环节上挖掘潜力,开源节流。( 张友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