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八大产品竞风骚闯出“特色”致富路

作者: 来自:泉州晚报 时间:2005-02-22
分享到:

    说起永春,绝大多数人会想到芦柑。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全国有名的芦柑,永春还有七大农业特色产品也在蓬勃兴起中,并日益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新春之际,记者在永春走访发现,当地根据“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靠特色经济取胜的农村致富道路。

    一村一品农民脱贫步伐快

    在当地有这么一种说法:永春农民比较不爱进城。该县蓬壶镇的果农苏先生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奥秘”:“论生活环境,永春农村和县城相差不大;论收入,在农村搞农业可比在县城拿工资的强多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苏先生的话果然不假。近年来,永春县政府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为工作思路,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特色农业的身影在永春县每一个乡镇都能看到。

    蓬壶镇是永春县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仙岭村枇杷种满山野,汤城村的田地里随处可见用稻草搭成的蘑棚,美山村则是花草成片、杜鹃招摇……

    蓬壶镇王书记告诉记者,“一村一品”是该镇这些年大力提倡的。如仙岭村专门种植比其他地方先上市的早钟六号枇杷;汤城村发展食用菌,如今已成为食用菌专业村,吸引了众多外来客商;美山村是永春重要的花卉专业村;观山村则利用生态环境,发展农业旅游……

    特色农业让农民真切尝到了甜头。汤城村王书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种水稻,一年一亩田最多获利2000元。发展食用菌后,一亩地可发展8座菇房,每座年利润在1万元左右,一年一亩地的利润就是8万元。“以前我们村的劳动力都跑到外地打工,现在反而从外地调人手来帮忙。”据了解,该村日前刚被市里评为宽裕型小康村。

    一强多优农业致富道路宽

    如果说“一村一品”是各个乡镇发展特色农业的特点,那么“一强多优”则是永春县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

    “一强”指的是芦柑。进入永春境后,从岵山镇到苏坑乡的路上,透过车窗记者不时可以看到远处一片郁郁葱葱的芦柑园。永春县宣传部蔡副部长介绍说,永春芦柑的面积、产量、质量、出口创汇等四大方面多年来均位居全国首位。目前,该县共有15万亩的芦柑,产量25万吨以上,芦柑生产遍及全县所有乡镇、村和60%以上的农户。“芦柑的生产也带动了包装、运输、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永春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蔡副部长说。

    “多优”指的是无公害茶叶、蔬菜、食用菌、禽畜、名优果、毛麻竹、速生丰产林等七大农业特色产品。

    记者在食用菌生产基地的蓬壶镇、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的苏坑镇等地看到,这些农业特色产品的生产基地已具一定规模,声名在外。记者采访时,恰逢苏坑镇百余名茶农围聚在乡政府会议室内,热议“如何把佛手茶做成安溪铁观音”的经济议题。“农民提建议,政府出政策扶持和引导,农业、科技等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在永春县,这一发展特色农业的做法非常普遍,赢得了农民的信任。

    旅游活跃经济增长后劲足

    到北溪生态旅游区吃香喷喷的农家饭,看田野风光,已成为不少城里人的喜好。

    建设生态旅游区是永春县委书记潘燕燕从特色农业发展中捕捉出的又一致富点子。目前,该县开发了岵山镇北溪村、蓬壶镇观山村两个生态旅游村。其中,先于去年“十一”开放的北溪生态旅游区游客如潮,市场反应良好,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组最新的数据说明了永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2004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84亿元,增长6%。其中,八大特色农业基地创产值13.4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农民人均从中直接获得现金收入228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记者王家声陈淑华实习记者林绿波 )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