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在“茶”字上做文章
说陕西要在“茶”字上做文章,是说要把茶叶作为特色经济来抓,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据记载,陕南在本周时期就开始种植茶树。陕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土壤土质、气候条件,为茶树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这里山峦起伏,海拔高低悬殊,气候温暖潮湿,非常适合茶叶生长。这里土壤中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效成分含量高,特别是硒、锌等微量元素适中,所以这里生长的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冲泡等特点。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生产茶叶的地区,夜市茶马互市贸易的场所,在我国古代茶叶贸易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清代,紫阳毛尖就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我国的一些著名茶专家,也对陕西的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综观自然和历史,就说明陕南具有发展茶经济、做大茶产业的充分条件。
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当人们在用其使用价值进行物质消耗的同时,几千年来,茶从药用、实用,到后来的饮用,不仅适用价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围绕茶的饮用形成了一门独特茶文化学科。因此,做好“茶”这篇文章,要求我们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思考,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来研究。也就是说,要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壮大茶产业。
首先要弘扬茶文化。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遍及世界。因此,由饮茶而生的茶文化的本源也在中国。茶文化既传承了儒家重礼仪、讲和善的思想,又吸纳道家重自然、讲清静的主张,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无论是山野村夫,还是文人墨客,虽然用着各处不同的方法来饮茶、悟茶,但最后总会是殊途同归,有意或无意地在茶的滋养下,折射出节俭清廉的中华茶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蕴理深刻,弘扬茶文化不仅要使更多的人知茶、识茶、饮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品茶、体茶、悟茶。只有用心去品,茶的和敬、礼让、清淡、自然、节俭、真情才会悟的到,才能内化于心,规范于行,提升思想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更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
茶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弘扬茶文化要从全民做起、从娃娃做起。在这方面,上海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样子。上海有个实验中学就专搞茶艺教学,而且上海市教育局已经把在初中、高中进行茶艺教学列为教学内容,将其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人有战略眼光,我们作为茶叶的主产区,更应该高度重视茶文化建设,以此推动茶经济的发展。
其次要壮大茶产业。要从单一的产品生产转向产业化生产,用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模式,整体推进茶产业,使其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要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茶叶既然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就要从龙头抓起。只有龙头企业才能带动起种植业的发展,才能形成规模生产、集约经营。茶既然是一种文化,就要研究它作为一种交往礼品是怎么进行包装。作为中华民族的饮品,我们还要研究适合少年儿童和老年人饮用的专用品,适合不同口味人们饮用的专用品,实现产品系列化、多样化。
再次要发展茶经济。要认真解决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品种老化、粗放经营、产量和效益很低、加工技术落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少先进力度不够等。现在有些地方在发展茶叶时,单打独斗,自相残杀,互争品牌,结果却都没有形成品牌。还有,很多茶园只采春茶,夏茶、秋茶都放弃了,因此产量很低。这就说明,我们的生产经营是粗放的,观念是落后的,市场开发力度也不够,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要在规划上多动脑筋。要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从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培育支柱产业的角度统一规划,制定茶经济的发展战略,同时规划好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更要重视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在打造品牌上做文章。现在我们有很多品牌,像午子仙毫、紫阳银针、宁强雀舌、汗水银梭、定军茗眉等有一定的知名度,要围绕这些品牌来发展,运用市场的力量做好整合的大文章。要依靠科技促发展。强化优良品种的引起和选育,加大使用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采后处理、储运、包装的技术水平。
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比如,把午子仙毫的传说编成故事,印成册子,开展览会、座谈会、记者招待会,请专家出谋划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