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市场文章 做强名茶产业
九十年代末,新昌名茶开始起步,产量仅5吨,产值30万元。到2004年,产量猛增到4500吨,产值达3亿元,茶叶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大佛龙井已成为新昌的名片。
调整结构适应市场
龙井茶是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名茶,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在国家统购包销的时期,是不能随便生产的,即使是西湖龙井也受到严格限制。新昌人历来就有生产扁形茶的习惯,山区茶农从实践中摸索出用畚箕揉、放饭锅里炒等制作方式,也别有一番风味。到八十年代,正值传统珠茶销路不畅,价格下跌,茶叶生产出现危机,一度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新昌茶技人员私下进入茶区,开始试制名茶。他们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西湖龙井传统的炒制工艺,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总结出了一套龙井茶规范操作规程,使新昌龙井茶名声雀起。人们惊奇地发现,新昌也能生产优质龙井茶,且市场十分紧俏。“为什么不能生产扁形茶,而偏要生产珠茶,在一棵树上吊死?”把这个问题从时差相隔十五年后的今天来提,似乎成了街头笑谈,但在我们国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就不那么简单了。1985年,县里顶着种种压力组织两个名茶试点工作组深入到茶区。一组由县区划办负责,在安山乡开展龙井茶炒制技术培训;一组由农业局负责,把县茶叶良种场作为试验基地,组织茶农学习炒制技艺。安山乡试点工作组,还高薪邀请了杭州龙井茶炒制师傅到现场演示,手把手传授技术。山区优越的生态环境与传统的龙井茶炒制工艺相结合生产的大佛龙井,竞被国家茶叶检测中心评为浙江龙井中的极品,成为了市场的姣姣者。接着县科委把回山玄武岩台地龙井茶基地开发列入了重点科研项目。九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在试点基础上,经过调整研究,在全县干部中开展了一场山区经济发展大讨论,形成了共识。县委县府一班人凭着自己的灵性,冒着风险、顶着压力,果断地作出了茶叶由“圆改扁”的结构调整战略,制订了万担名茶开发计划,从而拉开了名茶发展的序幕。接着对原36个乡镇有计划有组织层层开展技术培训,全县先后举办茶叶炒制技术培训班500多期,培训人数达4万多人次,通过技术培训,全县形成了十万多人的龙井茶采制队伍;安山、回山等乡镇成为龙井茶的主产区而名噪一时。安山碧玉、回山峰芽、大佛龙井一时成为市场的抢手货,杭州客商闻讯峰拥而至,产品供不应求,山区茶农第一次尝到了生产名茶的甜头。多年被束缚、被压抑的茶农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成了新昌名茶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立品牌叫板市场
新昌名茶从九十年代初的5吨起步,之后几乎每年以翻番速度递增;到1994年全县名茶产量已初具规模,达650吨。开始几年新昌的龙井茶,主要是靠杭州茶商收购销出去的,但产量上规模以后,光靠外地茶商上门收购已解决不了问题。不少有识之士也看到,如果新昌人自己不走出去,光靠人家坐等上门,那么新昌茶叶最好也只能永远成为人家的原料供应基地,一旦市场受挫,必然要重韬“羊毛衫行业”覆辙。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高赡远瞩,走活了下一步棋:一是着手建立浙东名茶市场,筑巢引凤,招来全国各地的茶商来新昌采购;二是放开政策鼓励本地茶农参与经商。市场尤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山区茶农开始搞就地贩销,再由近及远,不少人放开胆子,投亲靠友闯市场,走南闯北跑边大半个中国。几年来,全县户带户、村带村逐步形成了一万多人的农民茶叶贩销队伍,为新昌名茶拓展市场立下了头功。但这些农民贩销户毕竟势单力薄,始终改变不了原料供应商的地位。最好的茶叶也只能作为别人的产品销售。新昌名茶,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1994年大佛玉龙商标正式获得国家商标局注册,新昌第一只名茶商标问世。同年,大佛龙井被县委县政府定名,成为新昌统一的茶叶品牌;次年三月,新昌县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江南第一大佛是新昌名景,龙井属历史名茶,两者结合,达到了珠联壁合的效果,大佛龙井经过几年的宣传,在市场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先后获得全国、省农业名牌产品,多次获得国际茶博会金奖;2004年大佛龙井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成为北京老舍茶馆赠送外国朋友的礼品茶,成为茶馆首推的品牌。大佛龙井正朝着打造国内一流品牌一步一步迈进。
宣传促销拓展市场
1995年4月,浙东名茶市场开业暨“中国名茶之乡”授牌仪式在新昌隆重举行。时隔不久,新昌县委县政府在绍兴市召开人代会议期间,别开生面的举行了“中国名茶之乡一一大佛龙井茶新闻发布会”。这一举措,使参会的茶区代表对新昌领导班子超前的思维,超前的举措,无不感到惊叹。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茶农参与”的战略,先后到北京、南京、杭州、上海、济南等大中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让业内人士始料不及。新昌还专门成立农业招商宣传办公室,抓宣传促销工作。2000年以后,当全国各茶区开始仿效时,新昌又不断出新招:组织大佛龙井茶艺表演队在山东济南首次亮相,济南泉城广场率先举办了万人品茶活动,又开了全国先例;借助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西湖国际茶博览会两次大型茶事活动,移至新昌举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近几年来全国茶事活动过多过滥,新昌过去的先发优势逐渐消失,宣传效果下滑的状况,今年三月,新昌又别出心裁,邀请了北京老字号老总前来考察,让百年老店认识新昌,感悟大佛龙井的真缔;在此基础上,与北京老舍茶馆联姻,举行了老舍茶馆大佛龙井茶文化活动,一时轰动京城。2004年大佛龙井已成为老舍茶馆首打品牌。北京几家百年老店也开始试销大佛龙井,反映很好。据统计,自1995以来新昌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茶文化、茶展示等活动达35次,这还不包括省市举办的农博会参展次数。新昌之所以在全国名茶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大佛龙井始终保持旺盛的销势,实现了茶价稳定、产销衔接、生产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品牌保护提升市场
近几年,随着大佛龙井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市场上损害大佛龙井品牌形象的行为不断出现。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品牌,巩固“大佛龙井”市场地位,不断研究新情况,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燃。
实施绿色战略。1998年大佛龙井省级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龙井茶省级地方标准。2001年10月,新昌茶叶被国家农业部列为首批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园良种化建设的通知》,每年拨出100万元,用于茶园良种化扶持。2003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起250万元茶叶专项资金,从良种改造、良种繁育,到绿色食品认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申报等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全县“绿色”战略得到扎实推进。到目前,全县已发展有机茶基地3000亩,无性系良种基地5.05万,占茶园总面积的53%,全县已基本实现茶叶无公害化生产。
申报证明商标。2002年,县委县政府授权县名茶协会向国家商标局申报大佛龙井证明商标,第二年成功获准注册。至此大佛龙井继列入国家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之后又多了一个护身符,为大佛龙井品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今年以来,县名茶协会根据“合法使用,依法管理,实施标准,协会监督”的工作思路,正着手抓好大佛龙井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