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举措提升茶产业竞争力

作者: 来自:农民日报 时间:2005-02-14
分享到:

    近年来,地处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发挥自身优势为重点,积极发展茶产业,至2003年底,全州共有茶园面积37.77万亩,投产面积28万亩,总产量1.48万吨,产值达1.2亿元。西双版纳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茶马古道的源头。境内古茶树、古茶园面积达13万亩,其中植株较多连片百年以上古茶园共有82234亩,南糯山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布朗族乡巴达野生大茶树树龄达1700多年。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粗放,茶产业的自然优势难以变为市场上的商品强势,竞争力差。为改变这些情况,我州制定了三大战略性举措,真抓实干,全面提升茶产业。

    加速低产茶园改造茶园建设是茶叶生产的“第一车间”,要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总体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不同的茶园采取换种改造、增加有机肥、深耕改土等。计划在2007年改造完成全州现有的低产茶园15.5万亩。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劳动者文化水平比较低,以致各种生产新技术和新方法不能普及到千家万户。为此,要结合实际,分批进行现场观摩,手把手地教会茶农施肥、防治病虫害。并从良种推广、无性系茶苗繁育、双行单株条栽等各个生产环节,用办讲座、发材料、播放光盘等形式培训茶农。计划于2007年前完成8万人次的茶农培训任务。主打民族文化牌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千百年来,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品税特的茶文化,傣族的竹筒茶、布朗族的腌制酸茶、苗族的菜包茶、哈尼族的“无茶不祭”之说等等。

    不仅是当地茶习俗的载体,又是不可多得的茶文化资源。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原先不为人知的独特“文物”,开始在消费市场上崭露头角。“易武茶庄系列”、“基诺山”、“南糯山”、“孔明山”、“布朗山”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品牌,逐步突破地域制约,在国内的一些城市大商场“登堂入室”。这不仅是西双版纳茶产业的特色,也成了我州茶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