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懋:中国第一茶院士(图)
古有茶博士 今有茶院士
茶之对于平常百姓来说,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对于处庙堂之高的王公贵族来说,茶通六艺,“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宋徽宗亲撰《大观茶论》;清乾隆帝甚至说:“君不可一日无茶。”
如今,我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茶商5000万,茶农8000万,茶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茶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陈先生在国内外率先开创茶叶农药残留研究领域,揭示了不同类型农药在茶树上的降解规律。在他的主持下,创建了“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和“茶园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两个新兴茶学领域,先后论证了世界茶树病虫区系的组成及演替规律,提出了主要茶树病虫害防治指标、茶园适用农药、农药安全间隔期、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合理施药技术等,构建了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先后制定了多种农药在茶树上的安全使用标准,其中18项作为国家标准,5项作为部级标准在全国推广实施。据测算,茶树病虫害防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增产的贡献率达到25%以上。在他的努力下,我国主办了3次茶叶国际学术讨论会,对扩大我国茶叶界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70岁的陈宗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茶业界的第一位院士。
振臂高呼只为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陈宗懋是一个谦谦学者,他穿着朴素,说话和气,待人格外谦逊。但在一些场合,陈先生又分外严肃,毫不留情。
在一次全国茶叶学会年会上,陈宗懋面对台下全国茶叶行业的巨头们大声疾呼:“从过去的‘四川茶叶不愁卖’变成今天令人担忧的‘四川茶叶卖不出’,四川茶叶年产量也在下降,这种情况说明川茶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造成目前这一局面的症结是四川茶业发展的思路出了问题!不讲质量,不讲效益,不讲品牌,不讲联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茶业如此发展就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这位全国茶叶界的知名权威毫不留情地针砭四川茶业发展存在的四大弊病,令台下的四川茶叶企业老总们如坐针毡。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上一些国家对我国茶叶的检测标准突然苛刻起来,大有“绿色壁垒”之嫌,其中不光有铅含量超标问题,还包括茶业中的农药残留问题。陈先生说,中国加入WTO前,一般只查六七种农药含量,现在要检测196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检测标准值下降了10倍至200倍。农药残留标准值越低,意味着检测越严格。
陈先生指出:我国有世界第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119万公顷),世界第二大的产量(75万多吨),以及排名世界第三的茶叶出口量(近26万吨),说中国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制约我国的筹码。
陈宗懋鲜明指出:“铅超标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检测标准过低。”
此言一出更是语惊四座。“标准越低越容易超标,卫生部现行的茶叶中铅的残留量是以2毫克/千克为上限的,这个标准还是卫生部上个世纪70年代制定的,规定每公斤茶叶中的含铅量不得超过2毫克。而日本的标准是25毫克,加拿大、澳大利亚是10毫克,欧盟是5毫克,所以我们国家执行的是全世界最严的标准。”
1984年,陈宗懋担任茶叶研究所所长,20年间,他不仅深入研究了茶树病虫害的防治,开创了茶叶中农药残留研究和茶园昆虫化学生态研究两个领域,还在茶产业化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他们从茶籽饼中提取出一种重要物质——茶多酚,这种物质可以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工业、养殖业和生活很多方面。此外,还可以从榨完油的茶籽饼中提取茶皂素。他们还将茶皂素用于建筑行业中,做成空心砖的发泡剂,扩充了茶叶的用途。
踏遍青山人未老
1933年10月,陈宗懋出生于上海,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经商。他在教会学校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当时的教会学校许多课程都是用英文授课,这为他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英文基础。
1950年,17岁的陈宗懋准备报考复旦医学院。到了报名地点,他看到排了两个队,一个队很长,一个队相对人少一点,于是陈宗懋就站在了人少的那一队。到了跟前他才知道,这个队是报考农学院的。就这样,站错了队的陈宗懋选定了自己的终身职业。
1954年,陈宗懋大学毕业分配到黑龙江省呼兰特产试验场(现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从事甜菜病害的研究。1960年2月,他调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从此,他与茶树植保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茶叶研究的很多方面,陈宗懋都走在了前列。谈到这一点,他说自己并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广泛涉猎相关领域,不断探索茶研究和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应用。在这方面,良好的外语功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小时候打下的良好英语基础外,陈宗懋上大学时又学了俄语,后来又自学了日语、德语、捷克语等,这使他可以驾轻就熟地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十多年来,陈宗懋在茶学研究中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他主编的《中国茶经》共180万字,由50多位专家学者集体编写,凝聚了中国茶产业发展之精髓,成为中国茶学研究中的扛鼎之作,迄今,该书已重印21次,销售超过7万册。他主编的另一巨著——《中国茶叶大辞典》,历时10年,共300万字,包含词条万条,于2001年出版。他还出版了7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近300篇,译文100万字以上。
力主茶为“国饮”
近几年来,陈宗懋一直在竭力推崇茶为“国饮”。陈先生认为“清茶一杯,以茶代酒,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还有利于身体健康。”
早在十几年前,时任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的王家扬就提出茶为“国饮”,1994年,“提倡茶为‘国饮’研讨会”在浙江省上虞市召开,会上,陈宗懋先生为此大声疾呼。
但是多年来,倡导者殷殷,响应者寥寥。十几年间,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还是畅饮碳酸饮料。
与此同时,国际上却是喝茶之风大行其道。英国将茶称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法国人视茶为“最浪漫、最温柔、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被视为“万寿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日本科学家富田勋倡导“全民饮茶运动”,这一倡议得到日本国民的普遍响应,如今,茶饮料已成为日本人最主要的饮料。韩国虽是种茶小国,但对宣传饮茶却是大张旗鼓,并不惜从国外进口茶叶。美国长期以来并不是茶叶消费大国,但据报道,这两年来美国家庭的茶叶消费量增长20%,有一半的美国家庭进入饮茶行列,茶饮料被誉为“时髦的健康饮品”。目前,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有饮茶的习惯。被誉为“东方文明象征”的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西方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在中国,茶的人均消费还很低,特别是青少年中有大量人群与茶无缘。目前,我国茶叶的人均消费约为300克,而英国是2500克,日本1000克。近几年来,我国的广州、上海等城市的茶叶人均消费量开始增加,广州已达到1600克,上海和杭州约为1000克。倡导茶为“国饮”,不但能促进茶叶消费,提高人体体质,还能带动茶叶生产、加工、服务三大产业的发展。
陈宗懋院士说,如果把茶产业比喻为一架飞机,茶文化和茶科技就是这架飞机的两翼,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茶产业的起飞。茶文化研究的兴起积极引导了茶叶消费,茶叶市场需求直接刺激了茶叶生产,茶科技的研究推广则有效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近几年全国各地已办起茶馆3.5万多家。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走上了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虽过古稀之年,陈宗懋还在为中国茶业的发展以及茶文化的发扬光大奔走呼号。几十年如一日和茶打交道,茶的清新隽永之气已经深附在他的内心深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为茶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