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碧螺春茶告别传统手工 尝试“机械炒制”
中新苏州网1月27日电:苏州东山尚锦村前不久订制的一套价值8万元的包括杀青机、揉搓机在内的茶叶专用加工机械经过最终确认将在几天后送到,据介绍,这套机械将在新茶上市后专门用来进行碧螺春茶炒制的尝试,与此同时,苏州洞庭碧螺春茶业有限公司也正酝酿建设厂房,引进对中低档茶叶“机械炒制”的尝试。
因特有品种、生态环境和炒制工艺而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碧螺春“以机器代替人手”后,是否就意味着将放弃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手工工艺?这一大胆尝试立即引来各方关注。苏州高级农艺师章无畏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洞庭东西山茶果间种的茶园面积并不大,加起来总产最多也就300担。现在茶园规模迅速扩大,劳动力明显不足,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名优茶加工时间在45天左右,加工旺季连续炒制十分辛苦,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做,主要还是一批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老农在勤练苦磨。正常情况下,一个劳动力人工操作最多一天能炒2斤左右,而后期茶叶包括采摘、挑拣、加工等在内的成本至少也在40元/斤左右,但销售价格却只有50-60元,成本高、赚不到钱后,“草青”的质量就更难保证了。为了解决碧螺春茶迅速发展中存在的手工炒制名茶工效低、质量参差不齐、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生产等问题,今年本地一些茶业龙头企业准备对机器炒茶进行尝试。
采访中,茶业协会一些专家认为,名优茶实行机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手工炒制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生产能上规模,可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名优茶的消费和发展。
针对碧螺春“以机器代替人手”的尝试,也有业内人士比较谨慎,认为碧螺春茶的炒制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有着一整套“规矩”,诸如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和文火干燥等,讲究“因材而异”,炒制过程中的一些环节要凭炒茶者的经验,如果全部以机器代替人手,可能将缺失“碧螺春”特有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