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昭平:小小一片茶 敢做大文章

作者: 来自:新华网 时间:2005-12-07
分享到:

    青山绕绿水,茶浓似故乡;未见昭平面,十里闻茶香。
    这是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对绿都昭平的感受,也是对昭平县近年来大力发展以茶叶为龙头的生态农业高度赞赏的缩影。

    从象棋茶获得1986年“陆羽杯”金奖,入选《中国茶经》等各种茶名录,到 “银杉”茶获得“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二等奖、“大脑山毛尖”和“大脑山银毫”双双荣获首届中国(国际)名茶博览会金奖,到将军峰“浓香银杉”茶荣获广西首届“桂茶杯”特等奖、“黄花针”茶在第二届“桂茶杯”名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第二届“桂茶杯”擂台赛擂主等20多项国内外大奖中,昭平茶走过了一条非同寻常之路。

    2002年,昭平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广西创建无公害茶叶示范县;同年4月将军峰公司的茶系列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2005年再获认证;2004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名优绿茶优势产区;2005年7月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被认定第四批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贺州市第一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11月9日, 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凝香翠茶厂生产的“凝香翠茗”绿茶获第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特别奖”,是本届博览会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产品,填补了广西农产品在该奖项中的空白。

    11月中旬,昭平县人民政府荣获中国茶叶学会、农民日报社评选的“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该项荣誉是授予近年来茶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县市政府,以表彰政府为当地茶产业发展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这是在农业部划定的全国117个产茶区中43个具备资格且经各省、自治区推荐、国内专家学者严格评审出的13个获奖县之一,昭平县是广西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县。

    昔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如何迈出一条坚实的茶叶发展路子?

    启示一: 找准定位 好山好水好育生态茶

    贺州市委书记李达球指出:“地方经济发展靠产业,产业发展靠投入,投入的载体靠项目,项目的实施靠企业”。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那肯定是一句空话。老少边山穷都能沾上的山区贫困县昭平,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的发展思路不动摇,这并非空穴来风。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昭平县位于粤湘桂三省交界处,是中国第二大降雨密集区,昭平县绿化率98.18%,森林覆盖率高达80.7%,长年云雾缭绕,湿度、降雨量和土壤条件优越自清末至今已有将近百年产茶历史。深冬时节,封园育苗,正值茶叶移栽的关键时期,茶叶初吐新芽,沐浴云雾水汽,吸取天地精华雨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区划课题组完成的《茶叶区划研究》,就把昭平县划为绿茶的适宜区;2002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业示范县、广西创建无公害茶叶示范县;2004年又被列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试点县,还被自治区确定为名优茶优势产区,昭平县宜种植茶叶的山地面积达20多万亩。

    启示二:把握商机 “东茶西移”打造“中国茶乡”

    近年来,昭平县每年生产的绿茶都没有滞销的现象。当台湾、浙江、福建、江苏等产茶大省因劳动力成本上升,逐渐退出中低档茶叶市场时,以昭平为代表的中西部县城悄然营造着“百年中国茶乡梦”。

    业内人士认为,谁能尽快尽快化解“东茶西移”潜在的危机,谁就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东茶西移’不仅是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中国从产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的必由之路。”被华南茶业业内人士誉为“半个茶博士”的昭平县县委书记刘中奇说。

    茶商对茶叶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嗅觉,产茶地区的气候、湿度、降雨、土壤……有经验的茶商均了然在胸。每年春分前夕,当地群众还沉浸在似醒还忪的春节喜庆气氛中,来自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等北方茶商早已不约而同潜伏在昭平宾馆旅社,等待时机抢淘广西春茶的“第一桶金”。已连续5年在广西采购茶叶的茶商慕应雄说,早在2001年他就发现了昭平新茶采摘时间比全国其它省区早20—25天的优势。从那时起,他就把每年挖掘茶叶“第一桶金”的希望放在了昭平。几年下来,自己挣了不少钱,也给当地茶农带来不少收入。

    启示三:政策引导 大刀阔斧谋发展

    昭平县委、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的发展思路不动摇,立足山区资源优势,提出了“建基地、提质量、树品牌、拓市场”的茶业富民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对茶农和茶叶加工厂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扶持,还先后成立了茶叶培训中心、茶叶协会、茶叶技术服务中心、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和茶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昭平县还出台了《昭平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与栽培管理技术规程》文件,昭平县政府与产茶乡镇签订了《无公害茶园建设责任书》,大面积建立绿色食品茶园和有机茶园,做到茶叶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全面推广茶叶的无公害生产技术,昭平县茶园都装上了频振式诱虫灯,并且积极倡导使用有机肥或茶叶专用肥,禁止喷施叶面肥,使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通过实施茶园应用杀虫灯项目,减除装灯费用后,可实现全年茶叶增收860多万元。此举多次受到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厅的表扬和奖励。《广西日报》载文报道称之为“‘一盏灯’做大做强茶产业”。

    此外,昭平县加强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路子。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昭平县就与广西茶科所合作,研究开发昭平象棋茶;当前,昭平县又得到了华南农大和广西茶科所的大力支持,分别在昭平县建立了校外科研基地和茶叶科研示范基地。

    启示四:打造品牌 “一箭三雕”发展生态农业

    在茶业界,有不少专家均把茶叶视为“一箭三雕”的产业:拉动农民增收的生态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以科技为支撑力的新型农业。昭平县县长陈有辉认为,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做强做大现有的将军峰茶业公司茶叶龙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是昭平茶叶承接产业转移“双引擎”。

    茶叶发展了,规模扩大了,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主角”。 2000年,昭平县将大脑山茶厂、将军峰茶厂和凝香翠茗茶厂三家骨干茶厂,合并为融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将原来的15个品牌15个品种整合为“将军峰”品牌30多个品种,解决了昭平县长期以来一茶多名、异茶同名的问题。同时,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以科技为依托,与华南农大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定期组织专家对茶农进行培训,对茶叶种植、管护、加工等操作规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使茶叶品质大大提高,目前,该公司拥有6000亩高山良种茶园,6家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1500吨干茶,将军峰系列中高档茶产量占到了昭平县九成多。昭平县茶叶初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企业化格局。该企业已成为昭平县最大的茶叶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庇江、走马等9个宜茶乡镇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昭平县种茶面积由1999年的460多公顷增加到现在的4330多公顷,,比原来增加了8倍多。

    种茶让昭平县农民受益不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昭平县产茶区农民年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达1200元,昭平县农民直接或间接来自茶叶的收入达600多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昭平县仙回瑶族乡古盘村过去由于人多地少、收入渠道单一的有名贫困村。近两年来,该村办起了茶叶育苗基地,现已从最初的10多亩发展到了200多亩,成为昭平县重要的育苗基地。仅今年春,该村出售茶苗纯收入就达180多万元,单此一项该村茶农人均增收400元。

    香港电视连续剧《茶是故乡浓》在昭平拍摄外景而使昭平县名扬四海,各种类型的茶楼、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县城大街小巷。为营造“昭平茶”文化氛围,打造茶品牌,昭平县还通过举办广西昭平茶叶发展研讨会、“广西昭平茶王节”、“昭平茶王赛”、昭平茶园风光摄影大赛、广告词征集大赛和茶叶展销、茶艺表演、品茶会等活动,使昭平茶叶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随着昭平茶叶质量的不断提升,品牌的不断打响,加上国家政策的调整放开,茶农种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去冬以来,昭平县新种茶园面积1000公顷,其中3公顷以上连片茶叶基地面积达700多公顷。目前,昭平县茶园面积为4330多公顷,年产干茶为3500吨,茶叶总产值2亿元。预计到2006年,昭平县茶园面积达到5600公顷,年产干茶为4000吨,茶叶总产值达2.6亿元。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