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换脑”记
作者: 来自:宜昌日报 时间:2005-01-24
地处山区的夷陵区乐天溪镇路溪坪村,近几年农民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22%的农户建起了小洋楼,69%的农户购买地面卫星电视接收锅,42%的农户购买了摩托车,64%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 看着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无不感谢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4次“换脑”的经历。
第一次“换脑”———种茶能挣油盐钱。过去的路溪坪村,以传统种粮为主。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村党支部号召农民种茶,以增加家庭收入。几年的实践证明,种茶的农户手头开始宽裕了。
第二次“换脑”———茶园换来读书钱: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村党支部、村委会通过外出考察,认为发展茶叶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的唯一出路。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国新,从福建购进5500公斤茶籽,分发到户,并动员村民们说:“孩子要有读书钱,家家户户种茶园。”于是,全村茶园面积达到512亩。
第三次“换脑”———卖茶走上小康路。2001年,路溪坪村党支部借镇政府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的东风,一班人抓住结构调整不放松。引进宜昌萧氏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万元,利用村闲置的学校办起了年加工能力20万公斤高标准茶叶加工厂。目前全村已建起了5家茶叶加工厂,机械77台套,年加工能力达到60万公斤。全村茶叶面积达到1445亩,2004年产量达到150吨,收入达到360万元,人平茶叶收入2300元。全村2004年茶叶收入1万元以上达120户,占25%;5000元以上的230户,占41%。
第四次“换脑”———茶香更要信息畅。农民做生意,信息更重要。这是路溪坪村村民的新认识。去年,中国移动在路溪坪村建立了基站,全村一下子就购买了200多部手机。路溪坪村五组71岁老人李志清说:“没想到这手机真方便。坐在家里,手一按就知道哪里价格好,我就能把茶叶往那儿卖,既省时省力少跑路,又能卖个好价钱。”
第一次“换脑”———种茶能挣油盐钱。过去的路溪坪村,以传统种粮为主。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村党支部号召农民种茶,以增加家庭收入。几年的实践证明,种茶的农户手头开始宽裕了。
第二次“换脑”———茶园换来读书钱: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村党支部、村委会通过外出考察,认为发展茶叶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的唯一出路。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国新,从福建购进5500公斤茶籽,分发到户,并动员村民们说:“孩子要有读书钱,家家户户种茶园。”于是,全村茶园面积达到512亩。
第三次“换脑”———卖茶走上小康路。2001年,路溪坪村党支部借镇政府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的东风,一班人抓住结构调整不放松。引进宜昌萧氏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万元,利用村闲置的学校办起了年加工能力20万公斤高标准茶叶加工厂。目前全村已建起了5家茶叶加工厂,机械77台套,年加工能力达到60万公斤。全村茶叶面积达到1445亩,2004年产量达到150吨,收入达到360万元,人平茶叶收入2300元。全村2004年茶叶收入1万元以上达120户,占25%;5000元以上的230户,占41%。
第四次“换脑”———茶香更要信息畅。农民做生意,信息更重要。这是路溪坪村村民的新认识。去年,中国移动在路溪坪村建立了基站,全村一下子就购买了200多部手机。路溪坪村五组71岁老人李志清说:“没想到这手机真方便。坐在家里,手一按就知道哪里价格好,我就能把茶叶往那儿卖,既省时省力少跑路,又能卖个好价钱。”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