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机械化上山引领茶农奔小康

作者:胡道林 来自:安徽省农机局 时间:2005-12-22
分享到:

    洲头梁村位于安徽歙县库区小川乡,是黄山市有名的产茶村,拥有茶园面积683亩,茶农218户。1992年,茶农凌百林从外地引进了扁茶加工技术,率先搞起了名优扁茶生产,大大提升了茶叶加工附加值,致了富,发了家。凌百林家原有茶园2亩,年茶叶收入在600元左右,发展扁茶后,年收入达2000元。现在的凌百林,由于承包了数十亩茶园,收入很是可观。如今的洲头梁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名优扁茶生产加工地,家家户户制作扁茶。每到春夏之交,数以百计的外地茶叶老板云集村里收购扁茶。茶农们说,是机械化上山引领我们走上了小康路。
 
    随着扁茶市场的逐步形成,洲头梁村手工制作扁茶的问题也日益突显。手炒茶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加工标准又难以做到规范和统一,品质参差不齐,市场附加值逐年下滑。而浙江等地因为推广使用机制扁茶技术,生产规模和效益却逐年攀升。洲头梁村的茶叶加工户们越来越感到提高扁茶品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机制名优扁茶已势在必行。

    2004年,茶农吴寿春、凌百林、凌鹏年等在县农机局的支持下,率先从浙江购入了新型扁茶加工成套设备,发展机制名优扁茶。吴寿春当年加工干茶1吨,净利润达6万元,效益好得令人眼热。县农机部门及时抓住这一典型,与县科委、县移民委、当地政府一起,在吴寿春承包的茶园里,联合县科委、县移委和当地政府等举办了一次大型机制扁茶培训班,茶农从十里八乡赶来踊跃参加,参训茶农达100多人。今年,洲头梁村一共引进了31台(套)扁茶设备,全年加工扁茶17.2 吨,产值136.6万元。九月份,农机部门又在该村组织成立了歙县库区扁形名优茶协会,从基地到市场各环节实现了有效联结,加速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该村凌至统、吴绿娟、凌国强等三户茶农, 2004年三家手工炒茶570斤,收入18400元;2005年机制茶470斤,收入20680元。产量少了,而收入却增加了。今年在茶树受冻、产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该村今年纯手工制作扁的茶户产值平均下降500元左右,但是凌至统等茶农因为使用机制扁茶技术,使得茶叶产值和收入均稳中有升。

    据了解,明年洲头梁村的茶农有意向购进50余台套新型扁茶机,到那时,茶乡的茶农们的日子会比现在过得更加美好。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