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出口的两难之痛

作者: 来自:中国食品产业网 时间:2005-12-02
分享到:

    今年以来,接踵而至的绿色壁垒正在使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迅速增长之势受到强力遏制。而与此同时,我国自己的相关标准却严重缺失,使茶叶生产企业在国内外两个不接轨的市场中无所适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无法回避的是:贸易战正在渐渐演变成“标准之战”。

    2005年8月1日起,欧盟对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硫丹是一种具有杀螨作用的有机氯类广谱杀虫剂,属于高毒农药,广泛应用于茶叶、棉花等作物上,新标准相当于“检测标准严格了3000倍”。

    广东是我国茶叶出口的重点地区,但不断提高的市场准入标准却使广东茶叶面临重重困难,出口形势极其严峻。据广州海关统计,今年1-10月,广东茶叶累计出口1.2万吨,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8.1%;出口值2644万美元,下降25.9%欧盟是广东茶叶的传统出口市场,又以出口高档茶为主、利润较高而颇受企业的欢迎。但新标准实施后,广东茶叶已基本被挡在欧盟市场之外,8-10月,广东茶叶对欧盟出口53.4吨,降幅高达91.2%;其中10月对欧盟出口量仅为15吨,下降95.5%。茶叶出口企业反映,符合标准的货源很难找到,如果不从生产源头上抓起,中国茶叶很可能全面失去欧盟市场。

    更糟糕的是,中国茶叶企业随之还将面对日本树起的高高的壁垒:日本将于2006年5月起正式施行《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其中对茶叶农残限制做了四大改动:将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将设限以外的农残全部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ppm;采用“干茶法 ”进行检测;明确设限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一些茶叶出口企业反映,日本新规对设限外农药采用“一律标准”将极大增加中国茶叶农残被检出的几率,因违禁被追究的可能性极大。今年1-10月,广东茶叶对日本出口2841吨,价值600.9万美元,已分别大幅下降了41.4%和40%,而“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后,茶叶进入日本市场将面对更加难以逾越的高门槛。

    来自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壁垒门槛使中国茶叶企业大大受挫,一些出口企业反映,现在企业是干着急没办法。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昌智才介绍,中茶是国内茶叶出口日本的最大企业,每年向日本出口茶叶6000吨,出口金额达3000多万美元。但如果按照日本新的茶叶农残标准,公司根本组织不到符合标准的足够货源。

    事实上,我国不少企业的茶叶都来自分散的茶农,茶农生产时只会考虑本国制定的各种标准要求,而大多数茶农的土地面积也不大,往往受到周边其他地块喷药、施肥的影响,对农残问题很难控制。浙江采云间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陆斌繁说,我国是茶叶出口大国,但在世界茶叶行业中却基本没有发言权,国内对茶叶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农残标准的制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内在茶叶检测上也难以跟上国际步伐。如今年8月1日起欧盟开始严格限定硫丹的残留量,但在我国却尚未列入茶叶检测的常规项目。据中国农科院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介绍,不光是硫丹,有很多农药残留量我国都还未做强制规定,我国茶叶标准远未与国际接轨。

    为应对欧日的技术壁垒,目前有不少企业自主地采取了一些应对办法,建立自己的茶业生产基地。如浙江采云间与中国茶叶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上万亩的茶园,采取工厂式统一管理和生产,用有机农药控制虫害。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在茶叶收购和加工流程中严格标准,加强检测,通过严格的控制措施努力使茶叶达标。国家质检总局日前也发出通知,要求输欧盟、日本茶叶的原料自2006年1月1日起,必须直接采自在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出口茶叶加工企业的原料都必须直接采自于在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出口企业呼吁,在完善企业生产种植基地的同时,国家有关茶叶的生产和检测标准亟待修订完善,使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有章可循。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